方劑組成解釋
保命膏方劑中包含大戟,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大戟性峻烈,為攻毒瀉下的猛藥,一般情況下不輕易使用。然而,保命膏用於危急重症,患者多為氣血衰敗,寒凝血瘀,脈象沉微,甚至危及性命。此時,大戟破血通絡,溫陽散寒,可起到迴光返照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緩解危急症狀,故而有“保命”之名。但需謹慎使用,不可擅自服用,以免加重病情。
保命膏中包含丁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溫中止痛: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消炎止腐: 丁香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潰瘍、膿瘡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保命膏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丁香的溫中止痛功效可緩解這些症狀,同時也能起到一定的消炎止腐作用,增強藥效。
保命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保命膏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瘀內阻等症,大黃的瀉熱解毒作用可以清熱解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炎症。
- 活血化瘀:大黃亦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保命膏治療的某些病症,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總而言之,保命膏中加入大黃,是為了利用其瀉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緩解症狀的目的。
「保命膏」方劑中包含「不灰木」,主要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使其成為治療特定疾病的關鍵藥材:
- 清熱解毒:不灰木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消炎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瘡瘍、腫毒、濕疹等皮膚病症,有良好的療效。
- 活血化瘀:不灰木亦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不灰木在保命膏方劑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重要角色,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保命膏中加入甘遂,主要基於其瀉水消腫、逐痰解毒的功效,針對特定病症發揮作用。
甘遂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強烈的利水瀉下作用,能有效排除體內積聚的水液,減輕水腫。此外,甘遂亦能化痰止咳,清除肺部積痰,對痰濕阻肺導致的咳嗽喘息等症有輔助療效。
然而,甘遂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產生不良反應。
保命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各種內科疾病,特別是在急救和搶救方面。在其組成中,硃砂是一味重要的藥材,主要用於鎮靜安神、清熱解毒。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鋅,它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能夠減少體內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此外,硃砂還有助於調節心臟功能,進一步強化保命膏的療效。
硃砂的使用歷史悠久,古籍中多有記載,認為其對提升人體抵抗力、改善血液循環有正面影響。當在應急情況下,保命膏中含有硃砂能快速緩解患者的焦慮和緊張情緒,使其維持穩定。不同於西藥的立即作用,保命膏中的自然成分可以溫和地調理身體,增強自我修復能力,從而達到保命的效果。這也是中醫“以調治為主”的基本理念,突顯了中藥組合的調和與平衡。
保命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廣泛應用於急救和外傷治療,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樣的選擇有著深刻的理由。雄黃是由礦物來源的硫化物,具有獨特的藥用特性。它的主要成分為砷化物,能夠有效殺菌消炎,對於一些外傷或燒灼傷的處理十分有效。此外,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解毒藥物,對於蛇蟲咬傷和其他毒素入侵有著良好的解毒效果。保命膏中的雄黃不僅能增強藥膏的療效,還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減少感染的風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雄黃中含有的砷成分有其毒性,使用時需謹慎控制劑量。總的來說,雄黃在保命膏中的運用體現了中醫藥對於自然資源的有效利用,並且為急救提供了重要的藥物支持。
保命膏中加入「粉霜」主要是為了增加藥膏的稠度和穩定性。
「粉霜」通常由澱粉類物質,如米粉、芡粉、麥芽糊精等製成,加入藥膏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 增加稠度: 粉霜吸水後會形成膠狀物質,使藥膏更稠密,不易流動,更容易塗抹和敷貼。
- 提高穩定性: 粉霜可以吸附藥膏中的水份,防止藥膏因水份蒸發而變幹、變硬,延長藥膏的保存期限。
總之,粉霜在保命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有助於提升藥膏的藥效和使用便利性。
保命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水銀,這引發了廣泛的討論。首先,水銀在中醫的藥理中被認為具有特定的療效,特別是在解毒和清熱方面。古代醫學家認為水銀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不暢,並在某些情況下用於治療疾病。此外,水銀還被視為一種重要的鉀元素來源,對於某些病症可能具有迅速的緩解作用。
然而,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水銀的毒性逐漸為人所認識。其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危害,使得許多專家對使用包含水銀的中藥方劑提出了警告。因此,雖然保命膏在傳統醫學中佔有一席之地,但現今醫療界對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質疑越來越大,必須謹慎考量其使用,並尋求更安全的替代療法。這也促使中醫界在研發新方劑時,應更加註重安全性與科學性。
保命膏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廣泛應用於中醫藥療法中。其組成中包含巴豆,這並非偶然。巴豆性溫、味苦,具備行氣通便、解毒消腫的功效。在保命膏中,巴豆的主要作用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幫助身體排出毒素。此外,巴豆中的有效成分還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抗炎作用,能有效改善因毒素累積而引起的各種不適。
運用巴豆可以增強保命膏的整體療效,尤其是在治療一些由於氣滯血瘀所引發的症狀上,如腹痛、消化不良等。此外,巴豆也能增強其他中藥成分的作用,使得保命膏的效果更加顯著。然而,由於巴豆本身具有毒性,使用時須謹慎,確保用量適當,避免出現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保命膏時,應遵循中醫師的指示,以達到最佳的療效與安全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保命膏主治「小兒吐逆不定,服熱藥過多不能癒者」,意指小兒因脾胃不和或誤服過量溫熱藥物,導致嘔吐不止、氣機上逆的病症。此方以「吐逆」為核心,尤其針對熱藥誤治後的寒熱夾雜或痰濕壅滯,需通過攻逐、降逆、解毒等法調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攻逐痰濕與瀉熱
- 主藥群(山大戟、甘遂、大黃):山大戟、甘遂為峻下逐水之品,可滌蕩痰飲積滯;大黃苦寒,瀉熱通腑,三者協力開泄中焦壅滯,使邪從下出。
- 輔藥(巴豆):巴豆辛熱有毒,具「斬關奪門」之力,與大黃寒熱相制,既能通瀉積滯,又可破痰逐飲,針對頑固吐逆。
解毒鎮逆與安神
- 朱砂、雄黃:二者為礦物藥,朱砂鎮心定驚,雄黃解毒辟穢,可緩解小兒因吐逆所致煩躁不安,並化解熱藥殘留之毒。
- 粉霜(輕粉)、水銀砂子:為重墜之品,能降逆止嘔,但毒性較強,古人用之取其「以毒攻毒」之效,慎用於痰熱膠結之重症。
溫中化痰與調和
- 丁香:辛溫芳香,溫中降逆止嘔,反佐寒涼藥性,防止攻伐太過。
- 不灰木(石棉):古人認為其性涼可清熱,燒紅後收斂,或取其固澀痰濕之效。
賦形與緩釋
- 黃蠟為丸:蠟質延緩藥性釋放,減輕峻藥對腸胃的刺激,同時便於小兒服用。
治療機轉推論:
此方以「通因通用」為原則,針對痰濕、熱毒、積滯所致嘔吐,通過逐水瀉下、解毒鎮逆、調和寒熱,使中焦氣機升降復常。峻猛藥物比例雖高,但製為丸劑緩攻,並以年齡調整劑量,體現古人「量兒施用」的謹慎。然其毒性成分(如水銀、巴豆)的使用,反映古代對急重症「以毒攻毒」的思維,現代臨床需深入考證後調整。
傳統服藥法
山大戟1分,丁香1分,大黃(炮)1分,不灰木(燒紅放冷)1分,甘遂1分(以上先為細末),朱砂半兩,水磨雄黃(並研細,水飛)半兩,粉霜1錢,水銀(用錫結砂子)1錢,巴豆(去皮心膜,不去油,研細)10個。
上為末,用黃蠟四兩,於銀石器中溶攪成膏,旋旋取為丸,如乘米大。
每服未週歲兒1粒,2-3歲兒2粒,4-5歲兒3粒,6-7歲兒5粒,10歲以上7粒,新汲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保命膏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保命膏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保命膏,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七引張渙方。 組成:山大戟1分,丁香1分,大黃(炮)1分,不灰木(燒紅放冷)1分,甘遂1分(以上先爲細末),朱砂半兩,水磨雄黃(并研細,水飛)半兩,粉霜1錢,水銀(用錫結砂子)1錢,巴豆(去皮心膜,不去油,研細)10個。 主治:小兒吐逆不定,服熱藥過多不能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