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湯

食鹽湯

SHI YAN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小腸經 16%
腎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小腸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食鹽湯的組成中包含鹽,乃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鹹味入腎,引藥下行:

鹽味性寒,入腎經,具有引藥下行、瀉熱利水之效。食鹽湯多用於治療熱症,如發熱、口渴、尿赤等,藉由鹽味引藥入腎,達到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

二、 鹽可調節人體水液代謝:

鹽是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參與調節水液代謝、維持體液平衡。食鹽湯中的鹽能補充人體因發熱、腹瀉等導致的電解質流失,有助於恢復體液平衡,緩解病症。

綜上所述,食鹽湯中加入鹽,既可引藥下行,又能調節人體水液代謝,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食鹽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咳逆,並一切痰證」,乃取其「探吐」之法,以祛痰逐飲、通利氣機。

  1. 咳逆:多因痰飲壅塞、肺胃氣逆所致,食鹽煨後煎湯頓服,刺激嘔吐,使痰涎隨吐而出,氣道得暢,逆氣自平。
  2. 痰證:泛指痰濕停聚之證,如痰阻胸膈、眩暈悶亂等。古人認為「痰在膈上,非吐不除」,此方以吐法直接祛除有形之痰,契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單藥簡峻:僅用食鹽一味,煨紅後煎湯,取其「鹹軟痰結、湧吐瀉火」之性。
    • 食鹽煨製(草紙裹煨紅):減其寒涼之偏,增溫通之效,避免生鹽過於峻烈傷胃。
    • 鹹味入腎走血,但煨後煎湯頓服,反上行催吐,符合「鹹能軟堅,亦能湧泄」之理。
  2. 探吐機制
    • 高濃度鹽湯刺激胃脘,反射性引發嘔吐,使停痰宿飲從上而解,氣機疏暢。
    • 痰飲去則肺胃升降復常,咳逆自止;痰濁清除,頭目胸膈諸症亦緩。
  3. 煎服特點
    • 河水煎煮,取其「流動之性」,助藥勢上行。
    • 熱湯頓服,加強溫通氣血、開泄腠理之力,促發吐勢。

邏輯推衍與臨床思維

此方體現了中醫「因勢利導」的治法,對痰飲實邪壅滯上焦者,以吐法直搗病所。其效速而專,適用於痰阻氣閉之急症(如痰厥昏聵、暴咳氣逆),但需辨證明確,屬實證痰滯者方宜。後世延伸用於食物中毒、宿食停滯的急救吐法,亦源於此理。

傳統服藥法


食鹽1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上以河水2碗,砂鍋入煨鹽,煎5-7沸,放溫,頓飲之,少傾探吐。倉卒用之最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食鹽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三二五。 組成:食鹽1兩(用濕草紙裹,煨紅,取出用)。 主治:咳逆,並一切痰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