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煎

青梅煎

QING MEI JI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小腸經 14%
腎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胃經 14%
三焦經 7%
脾經 7%
小腸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三焦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青梅煎中添加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強藥效: 鹽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並起到收斂止瀉的作用。青梅本身具有止瀉、消暑的功效,而鹽的加入則能增強其收斂止瀉作用,更有效地緩解腹瀉症狀。

二、改善口感: 青梅本身酸味較重,加入鹽能中和部分酸味,使其更易入口,方便服用。同時,鹽還能刺激唾液分泌,有利於藥物的消化吸收,提高藥效。

青梅煎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火解毒:芒硝性寒,味苦鹹,入肝、胃經,具有瀉火解毒、軟堅散結的功效。青梅煎主要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而芒硝的瀉火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2. 引藥下行:芒硝質地滑利,可以引導藥力向下,促進藥效的發揮。青梅煎中的其他藥物如青梅、甘草等,大多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缺乏引導藥力下行的作用。芒硝的加入,可以幫助藥力下達病所,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青梅煎」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眼風赤痛」,即風熱或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眼眵黏稠等症狀。此類病證多因外感風熱或內生肝火,循經上擾目竅,導致眼瞼紅腫、白睛血絲密布,甚則灼痛難忍。古代以「青梅煎」點眼外治,取其清熱解毒、收斂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青梅(20枚)
    味酸澀,性平,入肝、肺經。酸能收斂,清熱生津,古代用於斂瘡、緩解黏膜炎症。外治可收濕止癢、減輕目赤腫痛,抑制風熱或火毒上攻。

  2. 古文錢(49文)
    古錢多含銅鹽(如銅綠),《本草綱目》載銅綠可「治風眼赤爛」,具殺蟲解毒、收斂防腐之效。銅離子能抑制細菌,古人用以清除眼眵腐穢,緩解濕爛癢痛。

  3. 白鹽花(1兩)與川樸消(2兩)、馬牙消(半兩)

    • 白鹽花:鹹寒,清熱涼血,外用防腐蝕、消腫痛。
    • 川樸消、馬牙消:均為芒硝類,性寒瀉火,清熱軟堅。「消」類藥能滲濕消腫,引火下行,現代研究顯示其高滲透壓可減輕組織水腫,緩解充血。
  4. 漿水(二大盞)與制法
    漿水為發酵米湯,性涼助消化,古代用於調和藥性。密封埋地一月,可能透過緩釋礦物成分(如銅鹽、硝類)與青梅有機酸反應,生成具抑菌、抗炎的複合物,增強清熱解毒之效。

三、治療原理綜論

本方以「清熱瀉火、收斂防腐」為核心:

  • 清熱:樸消、馬牙消寒瀉火毒,白鹽涼血,共退目赤。
  • 防腐:銅錢與鹽協同抑菌,減少眼眵穢濁。
  • 收斂:青梅酸斂固澀,緩解黏膜充血腫痛。
    全方外用點眼,直接作用於局部,符合古代「外治內病」思路,針對風熱或肝火型眼疾,透過化學與物理作用(滲透壓、離子效應)達到消腫止痛之效。

(分析完畢)

傳統服藥法


青梅20枚(洗令淨,拍碎,三月三日取上好者),古文錢49文,白鹽花1兩,川樸消2兩,馬牙消半兩。
以漿水二大盞,納入新瓷瓶中盛,密密封頭,埋淨地。一月後取出可用。
每點少許,日3-5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青梅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青梅20枚(洗令淨,拍碎,3月3日取上好者),古文錢49文,白鹽花1兩,川朴消2兩,馬牙消半兩。 主治:眼風赤痛。

青梅煎, 出處:《醫統》卷六十五引《經驗方》。 組成:青梅20個(五月初一用鹽10兩腌至初五,取梅汁和藥),白芷2兩,羌活2兩,防風2兩,桔梗2兩,明礬3兩,豬牙皂角30條。 主治:喉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