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探吐散中加入鹽,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增強藥力:鹽性鹹,入腎經,有引藥下行、開竅散結之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加強藥力,使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二、 引吐止嘔:鹽味鹹,可刺激胃腸道,促進嘔吐,達到清熱瀉火、排除毒素的目的。同時,鹽還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緩解嘔吐引起的胃部不適,起到止嘔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探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風後腹中切痛」,屬古代應急治法。中風後痰濕阻滯、氣機逆亂,可能導致腹中劇痛,此時以「探吐」迫使痰涎宿食上湧,開通氣道與中焦,緩解痰瘀膠結之痛。吐法在傳統醫學中被視為「邪在上脘,因而越之」的手段,尤其針對痰阻氣閉之急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
食鹽半斤(熬製)
- 食鹽經熬製後,質地燥烈,性味鹹寒。鹹能「軟堅散結」,促使痰濕凝滯之物鬆動;其高滲透性可刺激咽喉與胃黏膜,誘發嘔吐反射。
- 中醫理論中,鹽入腎經,而腎主水液代謝,藉吐法間接調動腎氣,驅除水濕痰飲。
熱湯輔助與探吐
- 以熱湯送服,取其溫通之性,助鹽藥行散,避免寒凝留滯。若吐之不暢,再以鵝鴨毛物理刺激咽喉(類似《傷寒論》「瓜蒂散」探吐法),加強催吐效果。
邏輯推論與機理
- 痰瘀致痛假設:古人認為中風後腹中切痛,多由痰濁瘀血壅塞中焦,氣血不通所致。吐法能「開提肺氣、通降胃氣」,使痰涎隨嘔出而消,氣機得暢,腹痛自緩。
- 急則治標:此方不直接止痛,而是透過「因勢利導」清除病理產物,符合張從正「攻邪論」思想,屬「通因通用」之變法。
總結
探吐散以鹽為核心,結合物理刺激,體現古代對「痰滯實證」的緊急處理智慧,其效取決於痰濕是否確為病根。然吐法峻猛,須辨證精準,現代臨床已少用,但理解其思路可窺見傳統醫學攻邪之獨特邏輯。
傳統服藥法
食鹽半斤。
上熬令水盡。著口中,以熱湯吞下。得吐痰即好。如不吐,以鵝鴨毛探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探吐散, 出處:《採艾編翼》卷二。 組成:食鹽半斤。 主治:中風後腹中切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