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耳豆腐煎」方劑中包含豆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豆腐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潤燥的功效。與木耳同用,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適用於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 滋陰補虛: 豆腐富含蛋白質、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可滋陰補虛,益氣健脾。與木耳搭配,可起到滋陰潤燥、補益脾胃的作用,適合於陰虛火旺、脾胃虛弱、體虛乏力等症。
總而言之,豆腐在「木耳豆腐煎」方劑中起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虛的作用,與木耳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木耳豆腐煎中添加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味增鮮:鹽味是基本調味,能提升木耳豆腐煎的鮮味,使口感更佳,更易入口。豆腐本身較淡,加入鹽能平衡口味,與木耳的清香形成對比,豐富味覺層次。
- 調節口感:鹽能使木耳和豆腐的口感更佳。木耳本身略有滑膩感,鹽可中和這種滑膩,令口感更爽脆;而豆腐經過烹調後,加入鹽能保持豆腐的軟嫩,避免變得過於軟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耳豆腐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膏粱積熱,胃氣不健,酒酪聚濕而爲臟毒下血」,其病機為長期飲食肥甘厚味(膏粱、酒酪),導致脾胃濕熱內蘊,濕濁下注大腸,損傷脈絡,形成「臟毒下血」。所下之血「色如煙塵,沉晦瘀濁」,乃濕熱夾瘀之象;「便溏不暢,肢體倦怠」則為脾虛濕困、氣機不暢之表現。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大黑木耳(5錢)
- 性味甘平,入大腸、胃經。古籍《隨息居飲食譜》載其「潤燥利腸,舒脾健胃」,具清熱涼血、潤腸通瘀之效。針對臟毒下血,能吸附腸道濁垢,兼止血而不留瘀。
生豆腐(4兩)
- 性涼味甘,入脾胃經。《食鑑本草》言其「寬中益氣,和脾胃,下大腸濁氣」。此處用生者,取其清熱解毒、滑利腸道之功,助木耳滌除濕熱積滯,且能補益受損之胃氣。
食鹽(1錢)
- 鹹寒軟堅,《本草綱目》謂其「解毒涼血,潤燥通腸」。少量用之,既能調味引經,又可協同木耳、豆腐軟化腸中瘀濁,促進穢滯排出。
全方配伍特點
- 清滌並行:木耳吸附濁邪,豆腐清熱滑腸,食鹽通下,三者協力「清滌腸濁」,使濕熱瘀毒從大便而解。
- 標本兼顧:雖針對濕熱瘀滯之標(下血便溏),但豆腐補中益氣,暗顧脾胃之本,符合「治病不忘護胃」之旨。
- 送服加味臟連丸:此方為基礎,配合具清熱止血功效之臟連丸(黃連、豬大腸等組成),增強治標之力,主次分明。
中醫理論依據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之法,對濕熱瘀阻之下血,不純用止澀,反以滑利通腸之品,使濁去正安。且藥食同源之配,符合古人「以平爲期」的調治理念,緩和而不峻烈,適合慢性臟毒患者長期調攝。
傳統服藥法
大黑木耳5錢,生豆腐4兩,食鹽1錢。
清滌腸濁。
煎湯,送下加味臟連丸,早、晚空腹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耳豆腐煎,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大黑木耳5錢,生豆腐4兩,食鹽1錢。 主治:清滌腸濁。主治:膏粱積熱,胃氣不健,酒酪聚濕而爲臟毒下血,下血色如煙塵,沉晦瘀濁,便溏不暢,肢體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