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鹽丸
SHI Y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寒 (0.3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食鹽丸的組成中包含「鹽」,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 引藥入經: 鹽性味鹹,入腎經,具有引藥入經的作用。食鹽丸中的鹽可以幫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滲透到經絡,發揮藥效。
二、 增強藥性: 鹽性味鹹,可以促進體內水分代謝,並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在食鹽丸中添加鹽,可以增強藥材的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鹽在食鹽丸中的作用,一方面是幫助藥材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另一方面是增強藥性,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食鹽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食鹽丸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杏仁的加入可增強其潤肺止咳的效果,減緩肺部炎症。
- 化痰散結:杏仁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可幫助痰液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食鹽丸中的食鹽也有化痰止咳的作用,二者共同作用,可更加有效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
杏仁的加入,使食鹽丸的功效更加全面,在治療咳嗽、痰多等症方面更為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食鹽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耳聾」,其使用方式為外治塞耳法,透過藥物局部刺激與艾灸溫通作用,促使耳內積存的濕濁膿液排出,以改善聽力障礙。古籍記載其療程分階段:
- 初用塞耳:以食鹽、杏仁搗丸塞耳,防止風邪侵入,待7至14日耳中漸有聲響,表示藥效開始作用。
- 繼用艾灸:以葦管導引艾灸熱力直達耳內,促使「乾黑膿」排出,清除耳竅阻塞。
此方推測適用於因濕濁瘀滯、風邪閉阻所致的耳聾,尤其伴隨膿性分泌物者。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食鹽(一分):
- 性味鹹寒,傳統認為其能「軟堅散結、解毒殺蟲」。
- 外治可滲透消腫,刺激局部黏膜,促進分泌物排出。
- 現代角度言,高滲食鹽可能透過滲透壓作用,吸引耳內組織液外滲,減輕內耳壓力。
杏仁(一分,去皮尖炒):
- 苦溫潤降,傳統用其「宣肺通竅」,肺開竅於鼻,而耳鼻相通,故可間接疏通耳竅。
- 含油脂可潤澤耳道,避免藥物過度乾燥刺激。
- 現代藥理中,杏仁苷可能有輕微抗炎作用,減少耳內發炎反應。
羊屎(純鳥羊屎新濕者):
- 古代視為「解毒化瘀」之品,其質地多孔或能吸附膿液。
- 可能作為賦形劑,兼具緩釋與局部刺激效果。
艾灸療法:
- 灸熱透過葦管直達耳內,溫通經絡,促使氣血流暢。
- 熱力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幫助分解並排出膿性分泌物。
三、邏輯推理與作用機制
此方的設計符合中醫「開竅逐瘀」的思路:
- 藥物塞耳:食鹽與杏仁先軟化耳內穢濁,羊屎黏附可能有助拔毒。
- 艾灸溫通:結合熱力推動藥效深透,使瘀積之膿「從內而外」排出。
- 階段性調整:初期以藥物滲透為主,後期藉艾灸加強排膿,體現「先疏後通」的治療策略。
此方反映古代對耳聾的外治經驗,結合藥物滲透與物理刺激,針對「實證耳聾」(如濕熱瘀阻)可能有一定效果,然其機製需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食鹽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上藥爛搗,以純鳥羊屎新濕者和丸,如棗核大。
塞耳中,勿令風入,乾即易之,至7日、14日,耳中有聲漸入,即以葦管長2寸納耳中,四畔以面封之,勿令氣出,以薄面餅子裹筒頭上。以艾炷灸3壯,耳內即有乾黑膿出,須挑卻。還依前法,1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食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食鹽1分,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 主治:耳聾。
食鹽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三。 組成:食鹽(研)2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别研)2兩,當歸(切,焙)2兩,乾薑(炮)2兩,皂莢(去皮子,酥炙)2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腸風瀉血,面色萎黃,累服藥不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