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連光明散

石連光明散

SHI LIAN GUANG M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脾經 17%
心經 15%
胃經 15%
肺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連光明散中添加爐甘石,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目赤腫痛、眼瞼紅腫、眼屎多等症狀。

爐甘石性寒,味甘,入肺經,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對於因熱毒上攻、濕熱蘊結所致的眼部炎症具有較好的療效。此外,爐甘石還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可緩解眼部疼痛、瘙癢等不適。

石連光明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明目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作用。對於眼睛紅腫疼痛、視力模糊等熱毒上炎所致的眼疾,黃連能清熱瀉火,消炎解毒,改善眼部炎症,達到明目的效果。同時,黃連還能起到清心火、除煩躁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因心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等症狀。

石連光明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雄黃。雄黃是由砷和硫化物組成的礦物藥材,具有解毒、燥濕的功效。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認為能夠清熱解毒,尤其對於內外邪氣以及各類毒邪有良好的療效。

香連光明散的主要用途是治療眼部疾病,尤其是各種因濕熱引起的眼部不適,雄黃的獨特性質使其成為此方的重要成分之一。雄黃的含砷成分在中醫中具有一定的溯源,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並且能夠消炎,從而促進眼部的康復。

然而,雄黃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其含有的砷元素在高劑量下會對人體造成毒害。因此,在使用石連光明散的時候,需遵循專業醫師的指導,以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連光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述「目中五輪八廓諸病」,意指針對眼目整體結構與功能失調的廣泛病症。傳統中醫眼科理論中,「五輪」將眼部分屬五臟(肉輪屬脾、血輪屬心等),「八廓」則對應經絡腑臟的氣血通路。故此方設計目的在於綜合調理眼目氣血、清熱解毒、退翳明目,適用於內外障眼疾,如赤脈貫睛、雲翳遮瞳、視物昏矇等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爐甘石

  • 炮製特色:以桑柴火煅燒後,用黃連水浸、曬乾,強化了清熱解毒之效。
  • 原理:爐甘石性平,傳統用於收濕斂瘡、退赤去翳,煅後質地細膩,適合點眼外用,直接作用於眼部翳膜、赤腫。

2. 臣藥:雅州黃連(及胡黃連?)

  • 考據補遺:原文「各四兩」與後文「二連水」或指「雅州黃連」與「胡黃連」兩者並用,強化清熱效力。
  • 原理
    • 雅州黃連:苦寒清心火,瀉肝明目,針對血輪(心)與風輪(肝)熱毒上攻。
    • 胡黃連:清虛熱、退目翳,若合用則兼顧實火與伏熱。
  • 煎水浸石:使爐甘石吸附黃連藥性,形成「藥引效應」,直達目竅。

3. 佐藥:鉛粉(炒)、雄黃

  • 鉛粉:炒後毒性降低,外用可殺蟲解毒,古人用於消除目赤腫癢(如風熱濕毒蘊結)。
  • 雄黃:辛溫解毒,抑菌殺蟲,與黃連寒溫相制,共治濕熱蟲蠱所致目疾。

4. 使藥:片腦(冰片)

  • 芳香走竄,引藥上行開竅,緩解眼部疼痛、紅腫,兼有清涼鎮痛之效。

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 「清熱解毒為主,退翳明目為輔」 為核心:

  1. 清瀉火毒:黃連、胡黃連瀉心肝火,鉛粉、雄黃解濕毒,針對「五輪」中血輪(心)、風輪(肝)熱盛。
  2. 物理退障:爐甘石直接作用于眼部翳膜,收濕斂瘡。
  3. 局部調節:冰片透皮助滲,鉛粉收斂止痒,雄黃抑菌,共治「八廓」氣血壅滯。

特色:通過炮製使藥性層層滲透(煅石吸藥→炒鉛增效→冰片引經),體現古代眼科外用方「標本兼治」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半斤(取如羊腦、鴨頭色者,以桑柴灰1個,火煅赤,研末。用雅州黃連各4兩,切片,煎水浸石,澄取粉,曬乾。)鉛粉2錠(以二連水浸過,炒),雄黃(研末)。
每用甘石、鉛粉各3分,雄黃1分,片腦半分,研勻。
點眼。
據雅州黃連後「各四兩」及鉛粉二錠後「二連水」,在雅州黃連後疑脫「胡黃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石連光明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九引張氏方。 組成:爐甘石半斤(取如羊腦、鴨頭色者,以桑柴灰1鬭,火煅赤,研末。用雅州黃連各4兩,切片,煎水浸石,澄取粉,曬乾。)鉛粉2錠(以二連水浸過,炒),雄黃(研末)。 主治:目中五輪八廓諸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