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膏

皮炎膏

PI Y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傷科學》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肝經 22%
肺經 14%
心經 14%
胃經 8%
大腸經 8%
膽經 8%
脾經
肝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皮炎膏」中加入「爐甘石」,主要源於其兩大功效:

  1. 止癢消炎: 爐甘石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蟲咬等引起的皮膚炎症,可以有效緩解瘙癢、紅腫等症狀。
  2. 收斂保護: 爐甘石可收斂皮膚,減少滲出物,保護受損皮膚。同時,它能形成保護膜,隔絕外界刺激,減輕炎症反應。

因此,在「皮炎膏」中加入「爐甘石」,能有效緩解皮炎的症狀,並保護受損的皮膚組織。

皮炎膏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黃連性寒,味苦,歸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對於濕熱蘊結、皮膚瘙癢、紅腫熱痛的皮炎症狀,黃連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有效緩解症狀。

此外,黃連還能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進一步促進皮膚病的恢復。因此,在皮炎膏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燥溼止癢、抗菌消炎的功效,幫助治療皮炎。

皮炎膏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1. 清熱止癢: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濕疹、皮炎等引起的皮膚發紅、腫脹、瘙癢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消炎止痛: 冰片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能抑制炎症的發展,並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皮炎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冰片在皮炎膏中起到清熱止癢、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皮炎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皮炎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亞急性皮炎、濕疹」,針對皮膚局部紅腫、瘙癢、滲液不多或乾燥脫屑之證。古代中醫理論認為,此類皮膚病多因風濕熱邪蘊結肌表,或血虛風燥所致。方中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為主,兼顧潤膚生肌,符合傳統外治「清熱、收濕、斂瘡」的治療思路。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爐甘石(5克)

    • 性味歸經:甘、平,歸胃經。
    • 傳統功效:收濕斂瘡、解毒生肌,為外用要藥。其性平和,能吸附皮膚滲液,緩解炎症,促進創面癒合。現代藥理研究亦證實其具收斂、保護作用。
    • 方中角色:針對皮損滲出或糜爛,以「收濕斂瘡」為主。
  2. 黃連末(5克)

    •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脾、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外用可治濕熱瘡瘍,其苦寒之性直折火毒,抗菌消炎效果顯著。
    • 方中角色:清解濕熱毒邪,抑制皮膚炎性反應,與爐甘石協同增強「清熱收濕」之效。
  3. 冰片(1.5克)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心、脾、肺經。
    • 傳統功效:散郁火、通竅止痛、清熱消腫。外用能透皮達絡,迅速緩解瘙癢及灼熱感,並有局部麻醉作用。
    • 方中角色:佐藥,助黃連清熱,且借其辛散之力引藥透膚,兼「止癢鎮痛」。
  4. 凡士林(88.5克)

    • 輔料作用:作為基質,調和藥末並形成油性保護層,潤澤乾燥皮損,防止皸裂,同時延長藥效停留時間。

三、治療原理綜述

全方以「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為主軸,佐以「潤膚生肌」:

  • 爐甘石+黃連:一收濕、一清熱,標本兼顧,解決濕熱蘊膚之病機。
  • 冰片:穿透藥力,迅速緩解症狀,尤適瘙癢劇烈者。
  • 凡士林:保護創面,避免乾燥加重皮損,符合「潤膚」需求。

此方結構簡潔,針對亞急性皮炎濕疹之「濕、熱、癢」三大癥結,體現中醫外治「直接病所、速效緩症」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爐甘石5克,黃連末5克,冰片1.5克。
消炎、止癢、潤膚。
用凡士林88.5克,調上藥末,冰片最後調入,密貯備用。
直接外塗皮損處,每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皮炎膏外用,不可內服。皮炎膏使用時,如果皮膚出現紅腫、瘙癢等不適症狀,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皮炎膏, 出處:《外傷科學》。 組成:爐甘石5g,黃連末5g,冰片1.5g。 主治:消炎、止癢、潤膚。主治:亞急性皮炎,濕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