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濕瘍雄甘膏
SHI YANG XIONG G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16%
肺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6%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濕瘍雄甘膏中包含雄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殺菌止癢: 雄黃性味辛溫,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之效。對於濕瘍所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潰爛等症狀,雄黃能有效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減輕炎症反應。
- 燥濕化瘀: 雄黃還有燥濕化瘀的功效。濕瘍多因濕熱鬱積所致,雄黃能將體內濕氣排出,並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有助於濕瘍的消退。
濕瘍雄甘膏中包含爐甘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爐甘石性寒,味甘,入肺經。其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濕熱之邪,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瘙癢、糜爛等症狀。
-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 爐甘石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促進創口癒合,減少滲出液,改善皮膚組織的修復。因此,在濕瘍雄甘膏中添加爐甘石,能有效控制濕疹等皮膚病的病程,加速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濕瘍雄甘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用於「慢性濕疹」及「下肢潰瘍」,為外敷膏劑。其功效特點在於「除濕收斂、潤膚止癢」,反映出傳統中醫對慢性皮膚病的治療思路:
- 慢性濕疹:濕疹久病多因濕邪纏綿、血虛風燥,此方以收斂除濕為先,輔以潤膚,避免過度刺激。
- 下肢潰瘍(俗稱「臁瘡」):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有關,方中雄黃解毒、甘石收斂生肌,符合古籍中「煨膿長肉」的瘡瘍外治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雄黃解毒散(1兩)
- 雄黃辛溫有毒,古代外用善解「風熱濕毒」,攻殺蟲癢,對瘡瘍潰爛、濕疹瘙癢有抑制滲出之效。
- 配伍解毒散(古籍中多含白礬、寒水石等),增強燥濕收斂、清熱消腫之力。
甘石粉(2兩)
- 即爐甘石,性平味甘,專入脾胃,古方外用為「收濕斂瘡」要藥,能吸濕止癢、促進潰瘍癒合。
- 其質地細膩,可緩衝雄黃刺激性,兼護創面。
清涼膏(7兩)
- 此膏底方多含黃柏、薄荷、冰片等清熱藥,具涼血潤膚之效,可平衡雄黃溫燥之性。
- 作為賦形劑,能軟化角質、緩解搔癢,助藥物滲透。
配伍邏輯
全方以「攻毒—收斂—潤膚」為核心:雄黃主攻濕毒,甘石粉收濕護瘡,清涼膏調和藥性並潤膚。三藥比例(1:2:7)顯示「以潤制燥、以收斂制攻邪」的配伍智慧,適用於慢性皮膚病久病體虛、濕毒未清之證,而急性濕疹忌用恐因雄黃溫燥激惹病勢。
治療原理
透過外治直接作用病所:
- 除濕:雄黃解毒散燥濕、甘石粉吸濕,減少滲出。
- 收斂:甘石粉促進瘡面癒合,雄黃抑制感染。
- 止癢潤膚:清涼膏緩解局部血熱風燥,避免皮膚乾裂。
此方體現中醫「標本兼顧」思維,以收斂托毒為主,潤膚為輔,適合慢性病程頑固不愈者。
傳統服藥法
雄黃解毒散1兩,甘石粉2兩,清涼膏7兩。
除濕收斂,潤膚止癢。
上藥調勻成膏。
外敷患處。
急性濕疹慎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濕瘍雄甘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雄黃解毒散1兩,甘石粉2兩,清涼膏7兩。 主治:除濕收斂,潤膚止癢。主治:慢性濕疹,下肢潰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