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漿飲

實漿飲

SHI JIA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肺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3%
肝經 10%
腎經 7%
三焦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三焦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實漿飲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功效。實漿飲多用於氣血不足,脾胃虛弱者,人參可以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補充元氣,改善虛弱狀態。
  2. 扶正祛邪: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實漿飲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導致的各種疾病,人參能夠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抵禦病邪,促進疾病恢復。

實漿飲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黃耆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生津養血,託毒生肌。實漿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氣陷、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各種虛證,如體倦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自汗盜汗、易於感冒等。而黃耆的補氣固表功效,可以增強人體的正氣,提高免疫力,從而改善上述症狀。

此外,黃耆還有託毒生肌的作用,對於一些慢性病患者,如久治不癒的瘡瘍、潰瘍等,也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因此,黃耆作為實漿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實漿飲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中包含鹿茸,這是因為鹿茸具有補腎助陽、益精填髓的作用。鹿茸是雄性鹿在春季生長出的軟角,不僅富含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還包含許多生物活性成分,能有效促進身體的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

在中醫理論中,腎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鹿茸可強化腎的功能,幫助改善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如乏力、性功能減退等。實漿飲的組成主要是為了治療虛寒、陽氣不足的患者,鹿茸的補陽特性恰好符合此需要,可以增加患者的體力和活力,恢復身體的平衡。綜合來看,鹿茸的加入使得實漿飲在調理和治療方面更為有效,特別是在增強身體抵抗力及促進健康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效果。

實漿飲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血養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經止痛的功效。實漿飲旨在補益氣血,而當歸的補血功效正好符合此目的,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
  2. 調和藥性:實漿飲方劑中可能包含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等,這些藥材多偏於溫燥。而當歸性溫,能緩解藥性燥熱,使方劑更易於被身體吸收利用,並減少副作用。同時,當歸的活血作用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提高整體療效。

實漿飲方劑中包含白扁豆,主要由於白扁豆具有以下功效:

  1.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暑熱所致的發熱、口渴、腹痛等症。

實漿飲本身為健脾利濕的方劑,而白扁豆的健脾和胃、清熱解毒功效,正好能與方劑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實漿飲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實漿飲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病症,而白朮能補益脾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血生成,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2. 固澀止瀉:白朮還具有固澀止瀉的作用,能收斂脾胃,防止水谷精微外泄,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實漿飲中加入白朮,能增強整體方劑的固澀止瀉效果,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腹瀉問題。

實漿飲方劑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寒,通鼻竅: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實漿飲治療的是風寒束肺,氣機不暢所致的咳嗽、痰多、鼻塞等症狀,白芷能有效疏散肺部的風寒之邪,打開鼻竅,改善呼吸道症狀。
  2. 祛風止痛,止咳化痰: 白芷還具有祛風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由風寒引起的胸痛、咳嗽等症狀。此外,白芷也能幫助痰液稀釋,利於咳出,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

實漿飲中加入山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瘀滯、散瘀止痛的功效。實漿飲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山楂能幫助消化,促進食積的排出,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2.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實漿飲中常加入其他活血化瘀的藥材,與山楂協同作用,更有效地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實漿飲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色光亮,全無膿血者」,屬中醫痘疹(如天花、水痘)病程中「氣虛漿不足」之證。痘色本應漸轉渾厚、根盤紅活,若見色淡而光亮、無膿血充灌,反映氣血虛弱,無力托毒化膿。此時須急補氣血、充實痘漿,助其化毒成膿,避免塌陷或毒陷內攻。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補氣固表以托毒

    • 高麗參、黃耆(酒炒):大補元氣,提振脾肺之氣,固衛外之力,助痘毒外透。酒炒黃耆增強上行外達之性。
    • 白朮(飯蒸)、炙草:健脾益氣,與參、耆合用成「四君子湯」骨架,奠定中焦運化基礎,使氣血生化有源。
  2. 溫腎填精以生髓

    • 鹿茸(酥炙):血肉有情之品,峻補腎陽、益精生血,直補先天根本。腎充則髓生,骨髓充盈自能化生充足痘漿。
  3. 養血活血以滋漿

    • 當歸:補血活血,使氣血同行。血足則痘囊得充,血行則膿化有絡可依。
  4. 健脾滲濕以固本

    • 淮山(炒)、白扁豆(炒):健脾滲濕而不燥,助運化水穀精微,使補益之氣血得以輸布,且防滋膩礙胃。
  5. 佐藥調和以助化

    • 白芷:辛散透表,兼能排膿,引藥力達於肌表,促痘毒外發。
    • 山楂:消積活血,防補益藥壅滯,助氣血流通。
    • 黃豆:甘平健脾,民間用於痘疹輔助培土解毒,或取其植物蛋白以資生化。

全方配伍核心
以「大補氣血」為主軸,結合「脾腎雙補」,佐以「透表消導」。氣血得充則痘漿自實,脾腎得補則化源不竭,使正氣盛而毒邪外透,終成膿痂。此方體現中醫「治痘重扶正」之思路,適用於虛性痘疹而非熱毒熾盛之證。

傳統服藥法


高麗參(去蘆,米炒)8分,黃耆(酒炒)8分,鹿茸(酥炙)8分,當歸8分,白扁豆(炒,杵)7分,淮山(炒)7分,白朮(飯蒸)7分,白芷5分,炙草4分,山楂6分,黃豆20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同名稱方劑


實漿飲,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高麗參(去蘆,米炒)8分,黃耆(酒炒)8分,鹿茸(酥炙)8分,當歸8分,白扁豆(炒,杵)7分,淮山(炒)7分,白朮(飯蒸)7分,白芷5分,炙草4分,山楂6分,黃豆20粒。 主治:痘色光亮,全無膿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