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仙散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化積: 山楂味酸甘,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三仙散為消食導滯方劑,山楂能幫助消解積滯,促進消化,緩解食積不消、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活血化瘀: 山楂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食積瘀滯導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山楂作為三仙散的組成成分,能有效發揮消食化積、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三仙散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食積、消化不良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山楂、麥芽與神麴,其中神麴的加入有其深遠意義。神麴,又名六神麴,是通過特定發酵工藝製成的一種中藥材,內含多種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具有良好的消食化積功效。
在三仙散中,神麴的作用機制可從兩方面闡釋。首先,神麴中的微生物能有效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酶活性,加速食物分解,有助於改善因消化功能減弱引起的腹脹、噁心等不適。其次,神麴還能調節腸道菌群平衡,抑制有害細菌生長,保護腸道健康,進一步提升消化系統整體效能。因此,神麴在三仙散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使該方劑成為治療消化不良、食滯的有效選擇。
三仙散中包含麥芽,主要原因如下:
- 消食化積: 麥芽性味甘涼,入脾經,具有消食健胃、化積消痞的功效。三仙散主治小兒脾胃積滯,食慾不振等症,麥芽的消食作用正好可以幫助脾胃運化,緩解積滯,促進食慾。
- 配合其他藥材: 三仙散中包含山楂、神曲等藥材,同樣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麥芽與這些藥材搭配使用,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三仙散在不同醫書中有不同的組成與主治,以下分別詳述:
一、消食導滯、清熱解毒類
- 組成: 山楂、神麴、麥芽。
- 主治:
- 痘瘡癒後,因飲食不慎,外感風寒,導致身熱,發出雲頭疹。
- 小兒宿食停滯,消化不良,腹痛脹滿,食慾減退。
- 治療原理:
- 山楂:消食化積,活血散瘀,能消除飲食積滯,並有降脂、降壓之效。
- 神麴: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並有止痛作用。
- 麥芽:疏肝解鬱,健脾益氣,能促進肝氣調達,幫助消化,並有益氣之效。 三藥合用,共奏消食導滯、健脾和胃之功,能有效治療小兒食積及痘後飲食不慎所致之病症。若痘後兼有風熱,可加防風、黃連以清熱解毒。
二、外用洗敷、活血散瘀類
- 組成: 羅裙帶葉(龍爪花葉)、杉木皮、槐樹皮。
- 主治: 閃跌傷腰,筋脈拘攣,經久不愈者。
- 治療原理:
- 羅裙帶葉: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 杉木皮:性溫,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功。
- 槐樹皮:性寒,有清熱涼血、消腫止痛之效。 三藥合用,煎湯外洗,可溫通經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使拘攣之筋脈得以舒緩,從而治療閃跌傷腰、筋脈拘攣之症。
三、吹喉、清熱解毒類
- 組成: 膽礬、廣木香、熊膽、番木鱉。
- 主治: 喉風口噤,危急重症。
- 治療原理:
- 膽礬:具有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之效。
- 廣木香:行氣止痛,能緩解咽喉腫痛。
- 熊膽:清熱解毒,涼肝明目,能清瀉咽喉熱毒。
- 番木鱉:具有開竅醒神之效。 諸藥合用,研末吹喉,可迅速清熱解毒、開竅醒神,以治療喉風口噤之危急重症。
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類
- 組成: 紅花、牛蒡子、穿山甲。
- 主治: 麻疹透發不出。
- 治療原理:
- 紅花:活血通經,能促進麻疹透發。
- 牛蒡子:疏散風熱,解毒透疹,能清解麻疹之毒。
- 穿山甲:活血通絡,消腫止痛,能促進麻疹透發,並緩解麻疹所致之不適。 三藥合用,水煎服,可活血通經、疏散風熱、解毒透疹,以治療麻疹透發不出之症。
五、清熱解毒、祛腐生肌類 (外用)
- 組成: (多種不同組成)
- 枯礬、冰片、麝香。
- 銅綠、麝香、婦人溺桶中垢(白者,火煅)。
- 水銀、白礬、火硝。
- 人中白(火煅)、銅綠、麝香。
- 主治: 走馬牙疳,牙牀腐爛,齒牙脫落。
- 治療原理:
- 枯礬、膽礬、銅綠:具有收斂、防腐、解毒之效,能抑制細菌滋生,促進腐爛組織脫落。
- 冰片、麝香:具有開竅醒神、清熱止痛之效,能緩解牙疳所致之疼痛。
- 婦人溺桶中垢(白者,火煅)、人中白(火煅):具有清熱解毒、化腐生肌之效。
- 水銀、火硝:具有殺蟲、解毒、防腐之效。 諸藥合用,外敷患處,可清熱解毒、祛腐生肌,迅速控制牙疳病情,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六、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類 (外用)
- 組成: 膽汁(炒黃柏)、酒炒紅花、冰片。
- 主治: 耳內生瘡,有膿者。
- 治療原理:
- 膽汁(炒黃柏):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能清解耳內熱毒。
- 酒炒紅花: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能促進耳內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 冰片:清熱止痛,開竅醒神,能緩解耳內不適。 諸藥合用,研末吹耳,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治療耳內生瘡有膿之症。
七、溫陽散寒、止痛類
- 組成: 乾薑、大附子(炮去皮臍)、官桂。
- 主治: 陰症腹痛,面色青白,手足厥冷。
- 治療原理:
- 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能溫暖脾胃,祛除寒邪。
- 大附子: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能溫壯腎陽,祛除寒邪。
- 官桂:溫陽散寒,暖脾止痛,能溫通經脈,緩解腹痛。 三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能有效治療陰症腹痛、手足厥冷等症狀。
八、清熱解毒、活血化瘀類 (外用)
- 組成: 紫花地丁、番白草、當歸尾。
- 主治: 痘疔。
- 治療原理:
- 紫花地丁:清熱解毒,涼血消腫,能清解痘疔之毒。
- 番白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能輔助紫花地丁清解毒熱。
- 當歸尾: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能促進痘疔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三藥合用,水煎服,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療痘疔。
九、祛濕止癢類
- 組成: 輕粉、乳香、地膚子。
- 主治: 下寒流白。
- 治療原理:
- 輕粉:燥濕殺蟲,能祛除下焦濕氣。
- 乳香:活血止痛,行氣生肌,能緩解局部不適。
- 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能祛除下焦濕熱,緩解瘙癢。 三藥合用,研末調服,可祛濕止癢,治療下寒流白之症。
總而言之,三仙散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根據不同病症需求,由不同藥物組成,具有多種功效,包括消食導滯、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溫陽散寒、祛濕止癢等。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內服與外用,可治療小兒食積、痘疹、閃跌傷腰、喉風口噤、麻疹、走馬牙疳、陰症腹痛、痘疔、下寒流白等多種病症。
傳統服藥法
紫花地丁、番白草、歸尾。水1鐘,入酒2盞,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生冷油膩食物。
- 本方有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仙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六。 組成:紫花地丁、番白草、歸尾。 主治:痘疔。
三仙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輕粉1錢,乳香2錢,地膚子2兩。 主治:下寒流白。
三仙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乾薑、大附子(炮,去皮臍)、官桂。 主治:一切陰症,手足厥冷。
三仙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力子、甲珠、天仙子。 主治:麻症,毒火相搏,熱極閉標,胃竅受鬱,狂躁。
三仙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一。 組成:紅花、牛蒡子(炒)、穿山甲(炒成珠)。 主治:小兒皮膚堅實,而麻難現,用加減參蘇飲,發散不出者。
三仙散,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山楂1兩,神曲1兩,麥芽1兩。 主治:消食化滯。主治:痘瘡癒後,數日之間,內傷飲食,外感風寒,身忽燒熱,發出蓋痘疹如雲成片,一名雲頭疹。小兒宿食停滯,消化不良,腹痛脹滿,飲食減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