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膽丸

熊膽丸

XIONG D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局方》卷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6%
胃經 22%
心經 16%
脾經 10%
腎經 6%
膽經 5%
大腸經 5%
肺經 4%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熊膽丸的組成中包含熊膽,其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點: 熊膽在中醫理論中具有清熱解毒、鎮痛止痙、開竅醒神等功效,被認為是治療肝膽疾病、熱症、痙攣等症狀的良藥。
  2. 藥理作用: 熊膽中含有熊膽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鎮痛等藥理作用,在治療某些疾病方面有一定的療效。

然而,現代社會已重視動物保護,熊膽的取得方式存在爭議,且存在替代藥物,因此應積極尋找其他治療方案,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熊膽丸中加入胡黃連,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1.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熊膽本身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兩者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肝膽濕熱等病症。
  2. 抑制肝膽火: 熊膽丸主要用於治療肝膽濕熱、熱毒攻心等病症,而胡黃連可清泄肝膽之火,避免熊膽的燥性傷陰,使藥效更為平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熊膽丸中加入使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止痛: 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滯、驅蟲止痛之功效。熊膽丸常用於治療肝膽疾病,而肝膽疾病常伴有胃脘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使君子的消積止痛作用可緩解患者的胃腸不適,輔助熊膽清熱解毒、利膽止痛。

2. 增強療效: 使君子與熊膽搭配,相輔相成,能增強藥效。使君子能促進消化吸收,幫助熊膽的有效成分更好的發揮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熊膽丸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清熱解毒:青黛性寒,味苦,入肝、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熊膽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疾病,如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疔瘡腫毒等,青黛能與熊膽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加速病症消退。

二、涼血止血:青黛除了清熱解毒外,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熊膽丸中加入青黛,可以增強其涼血止血的作用,更好地控制病情。

熊膽丸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熊膽丸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麝香的加入能增強其活血化瘀的效力,有助於緩解疼痛,消散瘀血。
  2. 引藥入藥,增強療效:麝香氣味濃烈,能起到引藥入藥的作用,使其藥力更易深入經絡,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麝香的開竅醒神之效,也能輔助熊膽的清熱解毒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熊膽丸中加入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墨汁性寒,能清熱解毒,且能入肝經,與熊膽的清熱解毒之效相輔相成,增強其療效。
  2. 引導藥性: 墨汁能引導藥性直達病竈,使其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並能緩解藥物的刺激性,減少副作用。

墨汁在中藥方劑中運用廣泛,如「墨旱蓮」、「墨魚」等,皆因其獨特性質而發揮重要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熊膽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壯熱昏愦,吐嘔痰涎,頰赤面黃,鼻乾目澀,有時盜汗,或即虛驚,荏苒不除,乳食不進」,歸納其核心病機如下:

  1. 熱邪熾盛:壯熱、頰赤、鼻乾目澀,反映內熱壅滯,可能為肝膽鬱熱或心胃火炎。
  2. 痰熱擾神:昏愦、吐嘔痰涎、虛驚,顯示痰濁與熱邪交結,上蒙清竅。
  3. 陰分耗傷:盜汗、乳食不進,暗示熱久傷陰,脾胃氣陰兩虛。
  4. 小兒疳積疑慮:面黃、虛驚、乳食不進,符合古代「疳熱」或「驚疳」之證,常見於小兒痰熱夾積之病。

此方針對「痰熱內蘊兼夾驚風」之證,清熱化痰為主,輔以開竅鎮驚。


二、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熊膽

  • 性味功效:苦寒,歸肝膽心經,清熱解毒、平肝熄風。
  • 作用:直折肝膽熾熱,針對壯熱昏愦、目澀驚風,為清熱鎮驚要藥。

2. 臣藥

  • 蘆薈:苦寒瀉下,清肝熱、通腑瀉火,助熊膽導熱下行,治痰熱便結。
  • 胡黃連:苦寒,退虛熱、除疳熱,針對頰赤盜汗、乳食不進,善清陰分伏熱。
  • 牛黃:甘涼,清心化痰、開竅定驚,協熊膽解痰熱蒙蔽之神昏驚悸。

3. 佐使藥

  • 麝香:辛溫走竄,開竅醒神,與牛黃協同宣透痰熱之閉,治昏愦虛驚。
  • 蟾酥:辛溫有毒,解毒消腫、開竅醒神,少量用於痰熱瘀結之證,增強鎮痛定驚之效。

4.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熊膽、胡黃連清熱為主,佐麝香、蟾酥辛溫通竅,防寒涼冰伏病邪。
  • 通絡與瀉熱並行:蘆薈通腑瀉熱,牛黃化痰開竅,標本兼顧。
  • 丸劑緩圖:綠豆大小丸劑,適合小兒服藥,蟾酥糊為丸兼緩和毒性。

5.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化痰、開竅鎮驚」為核心:

  1. 清解實熱:熊膽、蘆薈、胡黃連直折肝胃火熱,治標為主。
  2. 豁痰開竅:牛黃、麝香、蟾酥化解痰濁蒙蔽,恢復神志。
  3. 調和脾胃:胡黃連兼顧疳熱,蘆薈通腑以助脾胃運化。
    適用於痰熱內閉兼見驚風或疳積化熱之證,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

三、總結

【熊膽丸】為古代治痰熱驚風之驗方,其組方邏輯層次分明:

  • 清熱(熊膽、胡黃連)結合 化痰(牛黃),
  • 瀉火(蘆薈)佐以 開竅(麝香、蟾酥),
    對熱、痰、驚三者交結之證有協同作用,尤其適合小兒痰熱驚疳之頑固不愈者。

傳統服藥法


熊膽半兩,蘆薈半兩,胡黃連半兩,牛黃1分(研),麝香1錢(研),蟾酥少許(研,入面煮糊和劑)。
上為細末,入蟾酥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7丸,蜃香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熊膽丸具有清熱解毒、化痰開竅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瘧疾容易流眼淚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嘔吐四肢抽搐身體消瘦夜間盜汗口乾口渴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面部疼痛鼻子乾燥

相同名稱方劑


熊膽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八引《聖惠》。 組成:砒霜(研)半兩,丹砂(研)1分,麝香(研)1分,雄黃(研)1分,熊膽1分。 主治:心瘧。

熊膽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熊膽1分,狗脊半兩(去毛),白蕪荑半兩,蛇蛻皮灰半兩,黃丹半兩(炒令紫色),乾蟾頭半兩(炙令焦黃)。 主治:小兒蛔疳出蟲。

熊膽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七。 組成:真熊膽(細研)半兩,鐵粉(細研)半兩,朱砂(細研,水飛)半兩,生天南星(末)半兩,雄黃(水磨精明者,同研)半兩,粉霜1分(研),腦(研)1錢,麝(研)1錢。 主治:鎮心安神。主治:癲癇。

熊膽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熊膽(研入)1分,蝸牛(炒令微黃)1分,黑狗膽1分,黃連(去須)1分,胡黃連1分,丁香1分,麝香(細研)1分,沉香1分,水銀(以棗肉少許研令星盡)1分,鯉魚膽1分,青黛1分。 主治:小兒一切疳,肌體乾瘦,發豎毛焦,心神煩熱。

熊膽丸,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熊膽(研)2錢,胡黃連(末)2錢,使君子(麸炮,爲末)7個,天漿子(麸炒)7個,青黛(研)1錢,寒食面3錢,麝香(研)1分,細墨(燒,淬)半錢。 主治:殺疳退驚。主治:壯熱昏憒,吐嘔痰涎,頰赤面黃,鼻乾目澀,有時盜汗,或即虛驚,荏苒不除,乳食不進。

熊膽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熊膽5分,附子1枚(炮裂,去皮臍),巴豆7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定粉1兩(炒微黃),黃丹2兩(點炒令紫色),砒霜1錢(細研),硫黃1分(細研),乾薑1分(煨裂,銼),訶黎勒1分(煨,用皮)。 主治:小兒疳痢,脾胃虛冷,乳食不化,臍腹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