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晚蠶蛾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驅風止痙的功效。晚蠶蛾散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等症,白僵蠶的驅風止痙作用能有效緩解病症。
- 化痰止咳: 白僵蠶亦有化痰止咳之效。晚蠶蛾散常用於治療小兒咳嗽、痰多等症狀,白僵蠶的化痰作用可以幫助清理呼吸道,緩解咳嗽症狀。
綜上所述,白僵蠶在晚蠶蛾散中發揮着重要的藥效作用,幫助緩解小兒驚風、抽搐、發熱、咳嗽等症狀。
晚蠶蛾散中加入麝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通竅止痛: 麝香性溫,味辛,具有開竅醒神、通經活絡之功效。晚蠶蛾散主治風寒濕邪入侵經絡,致使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而麝香可通過開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達到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進而緩解疼痛。晚蠶蛾散中加入麝香,能更好地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和瘀血的效果。
主治功效
晚蠶蛾散主治功效分析
晚蠶蛾散,見於《聖濟總錄》、《幼幼新書》、《太平聖惠方》等古籍,其主要組成由白僵蠶和麝香兩味藥組成,其功效在古代醫家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口瘡。
組成及藥理分析
- 白僵蠶: 古籍記載晚蠶蛾即指白僵蠶。白僵蠶味辛、鹹,性平,具有疏風散結、解毒消腫、燥濕止痛、化痰散癢的功效。在口瘡的治療中,其主要作用為祛風解毒,消腫止痛,可針對口瘡之紅腫疼痛。
- 麝香: 麝香氣香、辛,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止血生肌、芳香闢穢的功效。在晚蠶蛾散中,麝香的主要作用為活血散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加快瘡瘍癒合。同時其芳香之性,亦可起到闢穢之效,有助於清除局部邪氣。
主治病症及治療原理
晚蠶蛾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口瘡,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 疏風解毒、消腫止痛: 白僵蠶具有疏散風邪、解毒消腫的功效,可針對口瘡的病因,祛除風熱等邪氣,減輕口瘡的紅腫疼痛。
- 活血散瘀、促進癒合: 麝香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散,加速潰瘍面的修復。
- 局部用藥、直達病所: 晚蠶蛾散採取外用方式,直接塗敷於患處,使藥力直達病竈,可快速發揮藥效,且用量易於控制。
從古籍記載來看,晚蠶蛾散的組方簡單,但藥效顯著,能夠有效治療小兒口瘡。其組方思路亦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以祛邪解毒為主,輔以活血散瘀,促使病邪盡退,瘡瘍癒合。
古籍文獻佐證
- 《聖濟總錄》: "上五味,搗羅為散,每用二錢匕,入鹽少許,沸湯調勻,揩齒含咽便睡。 治口舌生瘡,齒動。晚蠶蛾散方",此處記載晚蠶蛾散為治療口舌生瘡、齒動之症。
- 《幼幼新書》與《太平聖惠方》: "《聖惠》治小兒百日以上,二、三歲以來患口瘡,宜服,晚蠶蛾散,方。晚蠶蛾(一分,微炒),麝香(半分)上件藥都細研為散。每用少許,摻於瘡上,日再用之。" 兩書皆明確指出晚蠶蛾散適用於治療小兒口瘡,且皆提到將藥研成散劑,外敷於患處。
總結
晚蠶蛾散,雖僅由白僵蠶和麝香兩味藥組成,但其祛風解毒、活血散瘀之功效,能有效治療小兒口瘡。古代醫家通過臨牀實踐,總結出此方的療效,使其成為治療口瘡的經典方劑之一。該方以局部用藥為主,使藥力直達病竈,起到快速緩解症狀、促進癒合的作用。
傳統服藥法
晚蠶蛾末2錢,乾蟾半枚(燒灰,研),益母草半兩,人中白半錢,白礬灰半錢。
上為細散。
先以綿纏手指,以溫漿水洗去白皮,摻藥於瘡上,1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晚蠶蛾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晚蠶蛾1分(微炒),麝香半分。 主治:小兒口瘡。
晚蠶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八。 組成:晚蠶蛾末2錢,乾蟾半枚(燒灰,研),益母草半兩,人中白半錢,白礬灰半錢。 主治:口舌生瘡,齒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