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香散

蠶香散

CAN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7%
胃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1%
心經 9%
脾經 9%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蠶香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方中以其配伍其他藥物,能有效緩解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抽搐、痙攣等症狀,達到祛風止痙的功效。
  2. 疏通經絡:白僵蠶能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因經絡不通引起的痺痛、麻木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蠶香散中加入白僵蠶,可加強方劑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

蠶香散方中包含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嘔止瀉: 海螵蛸性收斂,味甘鹹,入脾胃經,能固澀止嘔止瀉。蠶香散主治小兒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嘔吐泄瀉等症,海螵蛸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起到固護脾胃的作用。
  2. 止血生肌: 海螵蛸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能收斂止血,促進創傷癒合。蠶香散亦有收斂止血的功效,海螵蛸的加入可加強其止血生肌的作用,對於小兒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道出血等症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蠶香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辛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的功效。蠶香散主要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麝香可通過開竅醒神作用,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2. 活血化瘀: 麝香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蠶香散中,麝香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緩解因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耳膿久不癒」,即現代所言慢性化膿性中耳炎,表現為耳內流膿、反覆發作、遷延不癒。古代醫家認為此類耳疾多因濕熱蘊結、腐蝕耳竅,或正虛邪滯、膿液不盡所致。本方以外用散劑局部填塞,直接作用於患處,強調「斂瘡燥濕、化腐生新」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蠶紙(燒灰)

    • 蠶紙為家蠶孵化後的卵殼殘留物,經燒灰存性,其性溫燥。古人認為其能「收濕斂瘡」,尤其擅長處理潰瘍膿瘍。燒灰後更具吸附膿液、燥濕止漏之效,針對耳竅濕膿久滯之病機。
  2. 烏賊魚骨(海螵蛸)

    • 味鹹澀,性微溫,歸肝腎經。其質地疏鬆多孔,既能「吸濕斂瘡」,又能「止血生肌」。本方取其收澀之性,助蠶紙灰固斂耳膿,同時促進瘡面癒合。
  3. 染胭脂

    • 古代胭脂多以紅花、茜草等植物染料製成,具有輕微活血散瘀、清熱解毒作用。此處用於局部,可能意在「行血消腫」,防止膿腐瘀滯,兼助前兩藥斂瘡而不留瘀。
  4. 麝香

    • 為芳香開竅要藥,辛散走竄,穿透力極強。其「通絡散結、辟穢化濁」之性,能直達耳竅深部,引諸藥透入病所;同時可「活血排膿」,促進腐敗組織排出,改善膿液停滯。

全方配伍思路
此方以「燥濕收斂」為核心,結合「透竅排膿」之法:

  • 蠶紙灰、海螵蛸爲主,針對耳膿濕濁,斂瘡吸附;
  • 胭脂、麝香爲輔,活血通竅,防止收澀太過而留邪。
    整體形成「斂中有散、澀中寓通」的配伍特點,適合慢性耳膿「正虛邪戀」之證。

外用塞耳法亦體現「局部給藥」的傳統智慧,直接作用於病竈,尤其適合竅道深部疾患。

傳統服藥法


蠶紙(已出者,燒灰)1錢,烏賊魚骨(去甲)1錢,染胭脂1錢,麝香(研)半錢。
上為散。
滿塞耳中不動,候自落。未愈,再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慎用於孕婦。

相同名稱方劑


蠶香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 組成:蠶紙(已出者,燒灰)1錢,烏賊魚骨(去甲)1錢,染胭脂1錢,麝香(研)半錢。 主治:耳膿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