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綿灰散

麝香綿灰散

SHE XIANG MIAN HU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胃經 20%
肺經 20%
心經 12%
脾經 12%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麝香綿灰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有二:

  1.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其能疏散風寒濕邪,並解除肌肉痙攣,對於風寒濕痹、筋脈拘急、口眼歪斜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化痰散結:白僵蠶也能化痰散結,對於痰濁阻滯經絡所致的疾病,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麝香綿灰散中加入白僵蠶,可增強其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更能全面地改善病症。

麝香綿灰散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利用麝香的 開竅醒神活血止痛 的功效。

麝香 性溫,味辛,歸心、脾、腎經。其氣味芳香濃烈,能通達經絡,開竅醒神,並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

在麝香綿灰散中,麝香與其他藥材搭配,可有效治療 跌打損傷、骨折瘀腫、風濕痹痛、寒凝經絡 等病症,達到 舒筋活絡、止痛消腫、化瘀生肌 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腹虛脹滿」,特點為「朝緩暮急」,即白天症狀較輕,傍晚後加劇,且患者「服諸藥不癒」,並伴隨「惡風」與「不能宣洩」的氣機壅滯表現。「彭彭鼓脹」形容腹部脹大如鼓,屬中醫「鼓脹」範疇,推測病機為虛中夾實,氣滯與陽虛共存,可能涉及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水濕停聚、氣血運行不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寒蠶綿燒灰(主藥):

    • 「寒蠶綿」為蠶絲製品(如絲綢)經煅燒成灰,性味推測為苦、澀、平。
    • 燒灰後具收斂止血、化瘀散結之效,可能透過吸附作用緩解脹滿,古代亦用於紓解經絡滯氣。
    • 蠶絲本身與「脾胃」相關聯,燒灰後或能溫通脾陽,助運化水濕。
  2. 麝香(佐藥):

    • 辛溫芳香,通行十二經,擅開竅醒神、活血散結、透達氣機。
    • 此處用其「走竄」之性,破解腹中氣滯血瘀,助寒蠶綿灰之藥力深入病所,解決「不能宣洩」之困。
  3. 乾漆(加減用)

    • 條文明載「虛則不可用」,乾漆炒後有破血逐瘀、消積殺蟲之效,針對實證瘀血重者,加強攻逐之力。

三、方劑配伍思路
此方以「通補兼施」為核心:

  • 寒蠶綿灰為君,溫中收斂,固護脾胃之氣;
  • 麝香為使,引藥透達,破除壅滯。二者一收一散,調節氣機升降。
  • 若實證明顯(如瘀血內阻),加乾漆增強攻逐,但需嚴格辨證,避免傷正。

四、治療原理推論
針對「腹虛脹滿」之病機,本方可能透過:

  1. 溫通陽氣:改善脾胃虛寒,運化水濕。
  2. 行氣消脹:麝香促進腸道蠕動,緩解氣滯。
  3. 化瘀散結:寒蠶綿灰吸附痰濕,乾漆破瘀,標本兼治。
    「薄荷湯或酒送服」亦具深意:薄荷辛涼宣散,助藥力上行外透;酒性溫通,增強活血行氣之效,呼應「朝緩暮急」的陽氣晝夜變化規律。

傳統服藥法


寒蠶綿(燒灰)半兩,麝香半錢(別研)。
上為細末,令勻。
每服1大錢匕,濃煎薄荷湯調下,酒服尤佳,不拘時候。
一法有乾漆,炒大煙出,量虛實用之,虛則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痲風 [漢生氏病]怕冷怕吹到風腹部腫大腹部腫大但軀體四肢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麝香綿灰散,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寒蠶綿(燒灰)半兩,麝香半錢(别研)。 主治:腹虛脹滿,朝緩暮急,服諸藥不癒,惡風,不能宣泄,彭彭鼓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