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定眩飲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歸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效。對於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起到鎮靜安神、舒筋活絡的作用。
- 祛風通絡: 天麻亦能祛風通絡,對於風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天麻能起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協同治療。
因此,定眩飲中加入天麻,可有效治療因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或風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眩暈症狀,達到平肝熄風、祛風通絡之目的。
定眩飲方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降逆止嘔之功效。定眩飲主治眩暈、頭昏腦脹等症,而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易導致頭暈目眩、噁心嘔吐。青皮疏肝理氣,可以解除肝氣鬱滯,使氣機通暢,從而達到止眩止嘔的效果。
- 消食導滯,和胃止嘔:青皮亦能消食導滯,和胃止嘔。對於因飲食不節、脾胃不和導致的眩暈、嘔吐,青皮可以幫助消化積食,和胃止嘔,改善眩暈症狀。
因此,青皮在定眩飲中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消食導滯、和胃止嘔的作用,有效改善眩暈、頭昏腦脹等症狀。
定眩飲中包含薄荷,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表,疏風止痛: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止痛的功效。定眩飲治療頭暈目眩,多因風熱上擾、肝陽上亢所致,薄荷可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使邪氣外散,達到止痛、止眩之效。
- 開竅醒神:薄荷氣味芳香,可通過嗅覺刺激,達到醒神開竅的作用。對於頭暈目眩、神志不清的患者,薄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提高患者的清醒程度,進一步達到治療效果。
定眩飲中加入柴胡,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疏肝解鬱,和胃止嘔: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善於疏肝解鬱,和胃止嘔。眩暈症常伴有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柴胡能疏解肝鬱,使氣機調暢,同時和胃止嘔,緩解眩暈的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定眩飲中常配伍其他藥物,例如半夏、茯苓等,共同發揮作用。柴胡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眩暈症。
定眩飲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燥,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對於眩暈症中因痰濕阻滯經絡而引起的頭暈目眩、嘔吐、胸悶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 降逆止嘔: 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能抑制胃氣上逆,對於眩暈症中因胃氣上逆而引起的頭暈目眩、噁心嘔吐等症狀,也有不錯的緩解作用。
因此,定眩飲中加入半夏,可以有效地解決眩暈症中痰濕阻滯和胃氣上逆的問題,起到止眩安神的作用。
定眩飲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肝腎,平肝熄風:山茱萸性溫,味酸澀,歸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平肝熄風的功效。眩暈多因肝腎不足、精血虧虛、風陽上擾所致,山茱萸可補益肝腎,使肝腎精血充盈,有效抑制風陽上擾,達到止眩之效。
- 收斂固澀,止汗止瀉:山茱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減少汗液分泌,並有助於止瀉。眩暈患者常伴有頭昏腦脹、汗出肢冷、脾胃虛弱等症狀,山茱萸的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症狀,提升患者體質。
定眩飲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龍膽草性寒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炎的功效。定眩飲用於治療眩暈頭昏、目眩耳鳴等症狀,這些症狀多與肝火上炎、熱擾心神有關。龍膽草可以清熱瀉火,降肝火,從根本上緩解眩暈症狀。
- 利膽退黃: 龍膽草還具有利膽退黃的功效,可以促進膽汁分泌,改善膽汁排泄功能。一些眩暈症狀也可能與膽汁鬱滯、肝膽濕熱有關,龍膽草可以幫助疏肝利膽,改善肝膽功能,進而緩解眩暈。
定眩飲方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寬中,降逆止嘔: 枳殼味苦、性寒,具有行氣解鬱、降逆止嘔的功效。眩暈常伴隨頭昏腦脹、胸悶氣短、噁心嘔吐等症狀,枳殼可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緩解眩暈相關的胃氣上逆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定眩飲方中常使用一些性寒涼的藥物,如石決明、鉤藤等,枳殼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緩解寒涼藥物對脾胃的刺激的作用,並促進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療效。
定眩飲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鎮心安神: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能清心火,瀉心熱,對於心火亢盛、心神不寧導致的眩暈症狀,具有良好的鎮靜安神效果。
- 降逆止嘔,和胃止眩: 黃連苦寒,可降胃氣逆上,止嘔吐,並能清熱解毒,和胃止眩,對於因胃熱上逆、脾胃不和導致的眩暈,具有顯著的療效。
總而言之,黃連在定眩飲中發揮著清熱瀉火、鎮心安神以及降逆止嘔、和胃止眩的作用,是治療眩暈症的重要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分析「定眩飲」方劑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定眩飲」主治「頭眩眼花」,即頭暈目眩之症。此類症狀在中醫理論中,常與風、痰、火、虛等因素相關,涉及肝膽、脾胃等臟腑功能失調。本方以理氣化痰、清肝息風為主要方向,適用於因肝鬱化火、風痰上擾或膽胃不和所致之眩暈。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疏肝理氣(調暢氣機)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為治少陽證及肝氣鬱滯之要藥。
- 青皮:破氣疏肝,善治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
- 枳殼:行氣寬中,助脾胃升降,與柴胡配伍可調和肝脾。
息風化痰(平息內風、化解痰濁)
- 明天麻:息風止眩,為治風痰眩暈之要藥,針對肝風內動或痰擾清竅。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痰濕上逆之眩暈。
清泄肝火(平抑肝膽熱盛)
- 龍膽草:清瀉肝膽實火,針對肝火上炎之頭暈目赤。
- 黃連:清心胃之火,兼止煩躁,與龍膽草協同清熱。
滋養斂陰(補益肝腎)
- 山茱萸:補肝腎、斂陰固精,佐制諸藥之辛燥,防耗傷陰血。
輕清宣散(疏風透熱)
-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助柴胡宣透鬱熱。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疏肝+清熱+化痰+息風」為核心,針對眩暈病機中的肝氣鬱滯、痰濕中阻、風火相煽等環節。
- 肝鬱化火:柴胡、青皮疏肝,龍膽草、黃連清火。
- 風痰上擾:天麻息風,半夏化痰,薄荷助散外風。
- 兼顧虛實:山茱萸補肝腎之陰,防祛邪藥傷正;枳殼調中焦氣機,使痰濕無從再生。
全方組合嚴謹,標本兼顧,體現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及「治痰需理氣」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明天麻2錢,青皮2錢,薄荷2錢,柴胡2錢,半夏2錢,山茱萸1錢,龍膽草1錢,枳殼1錢,黃連1錢。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本方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有降血壓作用,高血壓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定眩飲,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明天麻2錢,青皮2錢,薄荷2錢,柴胡2錢,半夏2錢,山茱萸1錢,龍膽草1錢,枳殼1錢,黃連1錢。 主治:頭眩眼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