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2兩, 澤瀉2兩, 鬱李仁2錢。
上(口父)咀。作1服,水1碗,煎至1半,不拘時候常服,從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加生薑自然汁在內,和面或做粥飯,頓食。5-7日後,覺脹下,再加以白朮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貧血肺結核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舌炎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肺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茯苓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白茯苓2兩,澤瀉2兩,鬱李仁2錢。 主治:蠱脹,水腫。
白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五靈脂1兩,白芷(微炒)1兩,黃明膠(兩片)1兩(炙令燥)。 主治:虛勞咳嗽。
白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九。 組成:白茯芩(去黑皮)3分,牛黃(研)3分,犀角屑1分,甘草(炙)半兩,人參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白朮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舌腫強。
白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赤芍藥1兩半,芎藭1兩半,桂(去粗皮)1兩,大腹皮(銼)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熟乾地黃(焙)1兩。 主治:産後氣血虛,心膈煩滿,身體壯熱,惡露不行。
白茯苓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五引《濟生》。 組成:白茯苓1錢,人參3錢,遠志3錢(去心),龍骨2錢,防風2錢,甘草3錢,犀角末5錢,生地黃4錢,大棗7個,麥門冬(去心)4錢。 主治:取蟲後補虛。主治:破傷風五臟虛弱,魂魄不安。
白茯苓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3分,桂(去粗皮)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白芍藥3分,補骨脂(炒)1兩,黃耆(銼)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炒)40粒,肉蓯蓉(酒浸,切,焙)1兩半。 主治:肺痿。小便數,甚者吐涎沫,欲咳不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