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滲濕」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中醫名詞詳解:滲濕
滲濕為中醫治療學重要術語,屬「祛濕法」之一,指透過藥物或療法促進水濕代謝,使停滯於體內的病理水濕由小便排出。其理論根源於《內經》,臨床應用廣泛,尤適於濕邪困阻、水腫、小便不利等證。
理論依據
-
《素問》論滲洩
- 《素問·五常政大論》提出「其氣滯,其用滲洩」,指出氣機壅滯時,需以滲濕之法疏通水濕。
- 《素問·至真要大論》進一步區分藥性:「咸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強調淡味藥物(如茯苓、澤瀉)具滲濕利尿之陽性功效,可引濕下行。
-
生理病理基礎
- 中醫認為「濕性黏滯」,易阻遏氣機,滲濕法通過恢復三焦氣化與膀胱開闔,使水濕從小便而出,間接調節脾之運化與肺之宣降功能。
滲濕法分類與應用
-
淡滲利濕
- 代表方藥:五苓散(茯苓、豬苓、澤瀉等)、四苓湯。
- 作用:直接利尿,適用於水濕內停所致之水腫、泄瀉、小便短赤。
-
健脾滲濕
- 代表方藥:參苓白朮散(茯苓、白扁豆、薏苡仁等)。
- 作用:結合補脾益氣,針對脾虛濕盛之疲倦、食少、大便溏薄。
-
溫陽滲濕
- 代表方藥:真武湯(附子、茯苓、白朮等)。
- 作用:溫腎陽以化氣行水,主治腎陽不足之肢冷浮腫。
滲濕藥性辨析
滲濕藥物多歸膀胱經、脾經,性味以甘淡為主,部分兼有微寒或微溫:
- 茯苓:甘淡平,利水兼健脾寧心。
- 澤瀉:甘寒,專攻下焦濕熱。
- 薏苡仁:甘淡微寒,滲濕兼清熱排膿。
此類藥物常配伍行氣藥(如陳皮)以增強氣化,或配溫裡藥(如桂枝)以助陽化濕。
與其他祛濕法區別
- 燥濕:以苦溫藥(如蒼朮)化脾胃濕濁,偏治「濕阻中焦」。
- 化濕:用芳香藥(如藿香)醒脾,主治「濕鬱肌表」。
- 滲濕:側重利尿導濕外出,適用「濕蓄下焦」。
滲濕法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思想,通過調節水道平衡,達到「濕去則氣暢」的整體效果。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