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蠱毒」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蠱毒
定義與源流
蠱毒為中醫學中之特殊病名,泛指由特定毒蟲、邪氣或邪術所導致的疾病。其概念源於古代醫學與巫術的交織,在傳統中醫文獻中多有記載。蠱毒可分為「生物性蠱毒」與「邪術性蠱毒」兩大類,前者與寄生蟲感染相關,後者則涉及古代傳說中的毒藥或詛咒之術。
生物性蠱毒
寄生蟲致病
中醫所稱之蠱毒,部分指人體內寄生蟲所引發的疾病,尤以血吸蟲(古代稱「水蠱」)最為典型。《諸病源候論》載:「蠱者,由人腹內有蟲,或漸吞噬五臟,使人羸瘦。」此類蠱毒多因飲食不潔、接觸疫水而致,蟲體寄生於肝脾,導致「蠱脹」(類似現代醫學之肝脾腫大、腹水)。
臨床表現
患者常見腹脹如鼓、青筋暴露、面色萎黃、肢體消瘦,兼見發熱、便血等症。《醫宗金鑒》描述為「蠱脹之病,腹大如箕,青筋暴露,面色蒼黃」。其病機為蟲毒內蘊,阻滯氣血,損傷肝脾,日久成臌。
治療原則
古代醫家多以「殺蟲解毒」與「行氣活血」為治法,方劑如《千金要方》之「雄黃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化蠱丸」等,常用藥包括雄黃、雷丸、檳榔、鶴虱等殺蟲藥,配合三棱、莪朮破血消癥。
邪術性蠱毒
傳說與毒理
古代文獻如《本草綱目》提及「人造蠱毒」,指以多種毒蟲(如蛇、蜈蚣、蠍子)密製成藥,中者或狂亂、或昏聵。《隋書·地理志》更載南方蠻族「以百蟲置皿中,令相啖食,存者為蠱」。此類記載雖帶有民俗色彩,但亦反映古人對神經毒性物質的認知。
症狀特徵
中蠱者常見心神恍惚、胸腹絞痛,或見皮膚潰爛、妄見鬼物。《備急千金要方》描述:「中蠱之人,心腹切痛,面目青黃,淋露骨立。」其病機歸咎於「毒氣攻心,擾亂神明」。
解毒方法
傳統解法強調「以毒攻毒」,如《聖濟總錄》記載使用甘草、藍汁、犀角等解毒藥,另含咒禁等民俗療法。
蠱毒與現代醫學對應
現代研究認為,中醫「生物性蠱毒」多符合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肝吸蟲病),而「邪術性蠱毒」可能涉及神經毒素(如箭毒蛙毒素)或致幻物質。此類疾病在傳統醫學體系中,不僅是生理病變,更被視為「毒邪交爭」的全身性失衡。
蠱毒理論體現中醫「蟲毒致病」與「天人相應」的獨特視角,至今在部分地區仍影響對疑難雜症的辨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