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蠱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蠱脹

蠱脹為中醫病名,屬脹病範疇,其特徵為腹部異常膨大,或伴隨四肢浮腫、形體消瘦等症狀。歷代醫家對蠱脹之定義略有差異,主要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蠱毒所致之脹病

此說法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認為蠱脹與蠱毒相關,多因接觸山嵐瘴氣、蟲蛇蠱毒等穢濁之氣,邪毒入腹,聚而不散,導致氣血瘀滯,形成腹脹。《醫林繩墨·膨脹》進一步描述:「蠱脹之癥,所受山嵐瘴氣,或蟲蛇蠱毒之物,遂使大腹作脹,肚見青紅之紋。」此類蠱脹多見於特定地域,或因飲食不潔、接觸毒物所致,臨床可見腹部膨隆,甚則腹壁顯現青紅紋路,並伴隨四肢浮腫、面色萎黃等症狀。

二、與鼓脹相關之蠱脹

《古今醫鑑·脹滿》將蠱脹與鼓脹並論,認為蠱脹實為鼓脹之別名,因其病情頑固難治,猶如蠱毒侵蝕,故稱蠱脹。鼓脹之病機多與肝脾失調、氣滯血瘀、水濕內停相關,臨床表現為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等。蠱脹在此意義上,強調病情纏綿難癒,猶如蠱毒之害,病程較長,預後較差。

三、單腹脹之別稱

《醫鈔類編·脹病門》指出,蠱脹亦可指單腹脹,即僅腹部脹大,而四肢頭面不腫者。此類脹病多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常,氣血結聚於腹,日久成癥,其毒如蠱,故稱蠱脹。臨床可見腹部膨大,按之堅硬,或伴隨食少、倦怠、面色晦暗等脾虛症狀。

四、氣血鬱痺所致之實脹

《類證治裁·腫脹》則提出蠱脹與鼓脹之區別,認為蠱脹乃「氣血鬱痺,久則凝滯不行,腹形充大,中實有物,非蟲即血」,與鼓脹之「腹皮繃急,中空無物」不同。此類蠱脹多因情志不遂、氣滯血瘀,或蟲積內阻,導致腹部實質性病變,如癥瘕積聚,觸之可及包塊,甚則疼痛拒按。

病因病機

蠱脹之成因複雜,綜觀各家之說,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

  1. 蠱毒侵襲:接觸山嵐瘴氣、蟲蛇毒物,穢濁之邪入腹,阻滯氣機。
  2. 氣血瘀滯:情志失調、久病入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結聚成癥。
  3. 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停聚,氣血生化不足,腹部脹滿。
  4. 蟲積內阻:寄生蟲感染,蟲體積聚,阻塞經絡,形成脹滿。

臨床表現

蠱脹之症狀因病因不同而異,常見表現包括:

  • 腹部膨隆,或見青筋暴露。
  • 四肢浮腫(部分類型僅腹脹而肢體不腫)。
  • 形體消瘦,面色萎黃或晦暗。
  • 或伴隨腹痛、包塊、食少、倦怠等。

治療原則

蠱脹治療需辨明病因,對證施治:

  • 蠱毒所致:以解毒化濁為主,配合行氣活血。
  • 氣血瘀滯:宜活血化瘀、疏肝理氣。
  • 脾胃虛弱:當健脾益氣、消脹除滿。
  • 蟲積內阻:需驅蟲消積,通絡散結。

歷代醫家對蠱脹之論述,反映了中醫對脹病之細緻分類與辨證思維,臨床須結合具體症狀,審因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