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豆頂

白豆頂

BAI DOU DI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串雅補》卷一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8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27%
肝經 22%
脾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豆頂方劑中包含白扁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性味歸經相合: 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白豆頂方劑主要針對脾胃濕熱、暑濕傷中所致的腹瀉、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白扁豆的性味歸經與方劑主治相符,可增強療效。

二、藥效互補: 白扁豆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茯苓、厚朴等,共同起到健脾利濕、和胃止瀉的作用。白扁豆可以減少濕氣對脾胃的影響,促進消化吸收,進一步提高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劑「白豆頂」中含有「密陀僧」,這是因為「密陀僧」具有收斂止瀉、生肌止血的功效。

「白豆頂」主要用於治療腸炎、痢疾、腹瀉等症狀。而「密陀僧」能收斂腸道,減少腸液分泌,並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治療腸炎、痢疾等引起的腹瀉症狀十分有效。

此外,「密陀僧」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以減輕腸道炎症,進一步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白豆頂」,主治「一切痰證」。古代中醫所謂「痰證」,泛指因痰濕停滯引起的病症,範圍廣泛,包括:

  1. 有形之痰:如咳嗽痰多、痰黏難咯、胸悶氣逆等。
  2. 無形之痰:如痰蒙清竅導致的眩暈、癲癇,或痰阻經絡所致的肢體麻木、結核瘰癧等。
    此方以「白信」(砒霜)為核心,搭配化痰、利濕、收斀之品,推測其針對的是頑痰、老痰、痰核結聚等重症,可能用於痰涎壅盛、形體壯實者,屬「峻劑」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白信(砒霜)

    • 性烈大毒,古代用其「劫痰」之力,能強行攻逐頑痰,尤擅消痰核、散結滯,對痰涎壅塞、喘滿胸悶或痰瘀互結之證可能見效。
    • 需配伍他藥緩和毒性,此方以白扁豆、雨茶為輔佐。
  2. 白扁豆

    • 甘微溫,能健脾化濕,既可減輕白信之毒性,又能輔助運化水濕,從源頭減少痰濕生成。
    • 其性緩和,與峻藥同用可避免攻伐太過傷正。
  3. 雨茶(雨前茶或陳茶)

    • 苦寒清降,能清熱化痰、消食下氣,助白信疏瀉痰熱。
    • 茶性清輕,可引藥上行胸膈,或下行利水,調暢氣機以助痰消。
  4. 陀僧(密陀僧)

    • 辛鹹平,具收斀燥濕、墜痰鎮驚之效,外用多治濕瘡潰瘍,內服則能固攝痰涎,防止痰濕流竄。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此方以**「攻逐為主,佐以調護」**為原則:

  • 攻痰:白信為君,直搗頑痰;陀僧為佐,加強搜痰、固痰之效。
  • 護正:白扁豆健脾防傷胃,雨茶清熱兼解毒,二者減緩白信燥烈之性。
  • 送服法:冷濃茶送下,取其苦降之性協同藥力,同時冷服可能降低白信毒性。

四、推測適用場景

此方劑量較小(分十丸,每次一丸),且用面糊緩釋藥性,推測可能用於:

  1. 痰濕壅盛、體質尚實者,如痰喘氣急、癲狂痰迷。
  2. 痰核瘰癧久不消散者(密陀僧外用亦治此類病症)。
    然因其含砒霜,古今皆屬慎用之方,需嚴格辨證與劑量控制。

(不具備現代用藥指導意圖,純屬古籍方義解析)

傳統服藥法


白扁豆3錢5分, 雨茶3錢5分, 白信1錢5分, 陀僧1錢5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分作十丸。
每服1丸,冷濃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豆頂, 出處:《串雅補》卷一。 組成:白扁豆3錢5分,雨茶3錢5分,白信1錢5分,陀僧1錢5分。 主治:一切痰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