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散

DOU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胃經 50%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豆花散方劑中包含白扁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化濕:白扁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化濕、消暑止瀉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白扁豆,可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吸收,同時對於脾虛濕盛、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2. 清熱解毒:白扁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對於暑濕所致的口渴、煩躁、發熱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白扁豆在豆花散方劑中發揮健脾化濕、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因濕熱所致的諸多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豆花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基本功效

「豆花散」之組成極為簡潔,主要成分為白扁豆花。根據藥性分析,白扁豆花性味甘平,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止瀉利尿、補氣養血的功效。因此,「豆花散」亦承襲白扁豆花之藥性,其主要功效為健脾和胃、祛濕止瀉、提升體質。

古籍記載與主治病症

從多部醫學古籍的記載可見,「豆花散」專用於治療婦人白崩,即現代醫學所稱之「白帶過多」。《証治準繩‧女科》明確指出「豆花散,治婦人白崩」,《奇效良方》亦記載「治婦人白崩。上用白扁豆花焙乾為末,炒米煮飲入燒鹽,空心服數次即效」,而《世醫得效方》則更進一步指明其效用於「治血崩不止」,雖此處血崩與白崩稍有不同,但皆與婦女經帶異常相關。

治療原理探討

綜合古籍記載,「豆花散」治療白崩的原理可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1. 健脾除濕: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濕。脾氣虛弱,則水濕停滯,易導致帶下病。白扁豆花能健脾益氣,運化水濕,使脾氣恢復正常,從而減少濕濁下注。
  2. 收澀止帶: 白扁豆花本身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能固攝經帶,減少帶下分泌。加之炒米煮飲可助其健脾之功,配合少許燒鹽,更能引藥下行,增強收澀之力。
  3. 調和氣血: 白扁豆花性平味甘,補氣養血,能調和婦女氣血,改善體質,從根本上減少帶下病的發生。
  4. 對比其他療法: 古籍亦記載其他治療白崩之法,如棕櫚、絲瓜燒灰,以及艾灸等。棕櫚絲瓜灰燒灰性收澀,艾灸則可溫經散寒,補益氣血,與豆花散的治療原理不同。此可見,古人在治療同一疾病時,會針對不同病因病機,選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服用方法與劑量

古籍記載,「豆花散」通常將白扁豆花焙乾研磨成粉末,配合炒米煮水同服,並加入少許燒鹽。服用時間多選擇於空腹,以利藥效吸收。劑量方面,《証治準繩》載「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服。」或「為細末,粥飲調下二錢」。

總結

「豆花散」以白扁豆花為主要成分,專治婦人白崩。其治療原理主要為健脾除濕、收澀止帶、調和氣血。此方藥性平和,應用簡單,符合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是古代醫家治療婦女經帶疾病的常用良方。

傳統服藥法


白扁豆花(焙乾,紫者不用)。
上為末。
炒米煮飲,入燒鹽少許,空心數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豆花散, 出處:《得效》卷十五。 組成:白扁豆花(焙乾,紫者不用)。 主治:婦女白崩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