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扁豆丸中包含白扁豆,這主要基於白扁豆的藥性及功效。白扁豆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化濕、消暑止瀉、解毒的功效。
白扁豆能健脾化濕,對於脾虛濕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同時,它也能消暑止瀉,用於治療暑濕瀉痢、脾虛泄瀉等。此外,白扁豆還具有解毒的功效,可以解食物中毒、酒毒等。
因此,白扁豆作為白扁豆丸的主要成分,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功能,增進食慾,緩解腹瀉等症狀,並起到解毒的作用。
白扁豆丸中加入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白扁豆與綠豆皆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之功效,二者合用可增強藥效,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白扁豆擅長化濕健脾,綠豆則以清熱解毒見長,兩者配合可更有效地祛除濕熱,緩解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嘔吐、口渴等症狀。
2. 減輕副作用:綠豆性寒,可緩解白扁豆的溫燥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腸胃的刺激,使藥物更加平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扁豆丸」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瘧疾」,古代稱瘧疾為「瘧病」,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特徵,多因外感瘧邪或濕熱疫毒,客於半表半裡,邪正相爭所致。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
- 白扁豆(炒)1兩:甘微温,入脾胃經,傳統用於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炒製後增強溫性,可緩解瘧疾發作時的脾胃濕困。
- 綠豆(炒)2兩:甘寒,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炒製減其寒性,兼顧清熱與護胃,針對瘧疾暑濕或熱毒成分。
- 好信(醋煮)5錢:即「砒石」,辛熱大毒,蝕瘡祛痰、截瘧殺蟲。醋煮可減其毒性,古代常用於頑固性瘧疾以截瘧邪。
- 白麵4兩:小麥麵粉,甘涼,作為賦形劑兼能養胃,緩和砒石峻烈之性。
2. 配伍邏輯
此方以「截瘧解毒」為核心,結合以下思路:
- 攻毒截瘳:砒石為君藥,直折瘧邪,破除伏痰積滯,針對瘧疾宿根;配合醋煮降低毒性,集中藥力於發作前(五更服)。
- 清熱化濕:綠豆清熱解毒,扁豆健脾滲濕,兩者炒製後避免過寒傷中,助砒石化解濕熱瘧邪。
- 護胃緩峻:白麵製丸,既固護胃氣,又延緩砒石釋放,避免暴烈傷正。
3. 治療原理
瘧疾發作與「伏痰濕熱」相關,此方通過:
- 截斷病勢:砒石辛熱走竄,直入營血,抑制瘧邪振動,阻斷寒熱交作。
- 雙向調節:綠豆解砒毒、扁豆健脾胃,形成「毒藥攻邪-甘緩護正」的制衡,減輕砒石副作用。
- 順應病機:選擇「五更服」(陽氣初升時),契合瘧疾欲發未發之際,借天時助藥力驅邪。
4. 潛在作用推論
- 砒石可能抑制瘧原蟲活性(古代經驗學),綠豆、扁豆調節體內濕熱環境,減少瘧邪滋生條件。
- 炒製與醋煮降低藥物毒性,白麵丸劑緩釋,體現「峻藥緩攻」的用藥智慧。
總結:此方為古代截瘧專方,以毒藥攻邪為主,輔以清熱健脾,適用於濕熱夾雜、正氣未虛之瘧疾,體現「以毒攻毒」與「標本兼顧」的組方思想。
傳統服藥法
白扁豆1兩(炒), 綠豆2兩(炒), 好信5錢(醋煮)。
上為末,入白麵四兩,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臨發日五更服1丸,用涼水送下。
忌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扁豆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 組成:白扁豆1兩(炒),綠豆2兩(炒),好信5錢(醋煮)。 主治: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