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散

拔毒散

BA D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50%
胃經 50%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毒散中添加綠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拔毒散多用於治療熱毒瘡瘍、癰疽腫毒等症,綠豆能清熱解毒,降火消炎,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拔毒去腐的作用。
  2. 利水消腫: 綠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且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在拔毒散中,綠豆能促進毒素排出,減輕腫脹,輔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拔毒散


一、古代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耳前後紅腫」,屬熱毒壅滯、局部腫痛之證。古代醫家認為,紅腫多因火熱之邪鬱結肌膚,氣血凝滯所致,故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主要治法。耳前後為少陽經所過,此處紅腫可能與風熱上攻或局部瘡癤有關,拔毒散外敷可直達病所,瀉火解毒、收斂消腫。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思路

  1. 天花粉

    • 性味甘寒,清熱瀉火、生津潤燥。
    • 消腫排膿,尤擅治熱毒瘡瘍。
  2. 無名異

    • 為礦物藥(二氧化錳),性平味甘。
    • 古代外用能活血消腫、止痛生肌,助局部瘀散腫消。
  3. 黃柏、黃芩

    • 苦寒清熱燥濕,善瀉三焦火毒。
    • 黃柏偏走下焦,黃芩清上焦熱,協同清解全身熱毒。
  4. 大黃

    • 瀉熱解毒、活血化瘀,外用能透散鬱火、破積滯。
  5. 木鱉子(去殼)

    • 散結消腫、攻毒療瘡,為治癰腫瘰癧之要藥。
    • 其辛散之性助他藥透達肌膚。
  6. 牡蠣

    • 鹹寒軟堅散結,煅用收斂固澀。
    • 在此方中助消腫、防熱毒擴散。

整體方義

  • 清熱解毒為主:黃柏、黃芩、大黃瀉火;天花粉潤燥解毒。
  • 散結消腫為輔:木鱉子攻毒散結;無名異活血消腫;牡蠣軟堅收斂。
  • 外敷直達病所:醋調增強滲透,協調諸藥發揮局部瀉火、散瘀、收斂之效。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清熱瀉火、活血散結、收斂固表三層作用,針對熱毒壅滯肌表之病機:

  1. 清解熱毒:苦寒藥直接抑制火熱之邪。
  2. 疏通氣血:活血散結藥改善局部氣血瘀滯。
  3. 防止邪散:牡蠣收斂,避免毒邪蔓延。

外敷法使藥力集中於患處,迅速緩解紅腫熱痛,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天花粉、無名異、黃柏、黃芩、大黃、木鱉子(去殼)、牡蠣各等分。
消腫去毒。
上為細末。
好醋調,敷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癤和癰痲風 [漢生氏病]丹毒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背部膿瘡多痰癡呆智能低下幼兒丹毒胎毒痰核流注

相同名稱方劑


拔毒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六。 組成:生綠豆不拘多少。 主治:耳前後紅腫。

拔毒散, 出處:《活幼心法》卷五。 組成:明雄黃1錢,綿胭脂。 主治:痘疔,紫黑脹硬,獨大而無暈者。

拔毒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三。 組成:乳香、黃柏、黃連、雄黃。 主治:飛遊毒,赤腫走註不定。

拔毒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二。 組成:黃芩5錢,黃連5錢,白礬(俱生用)5錢,雄黃5錢,銅綠2錢(癢甚加之),松香。 主治:胎毒,頭面生癩,或延及遍身,癢痛不安,浸淫不癒;及眉煉瘡,疥癩,瘡癬。

拔毒散, 出處:《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組成:芙蓉葉4兩,大黃9兩,黃柏9兩,五倍子9兩,赤芍9兩,甘草9兩,白芷9兩,土貝母9兩,赤小豆15兩。 主治:去毒消腫,活血止痛。主治:諸毒瘡瘍,無名腫毒,堅硬無頭,焮熱疼痛。

拔毒散, 出處:《古今名方》引《湖州潘氏外科臨證經驗》。 組成:斑蝥18g,巴豆炭6g,乳香6g,沒藥6g,前胡15g,玄參15g,犀黃1.5g,麝香1.5g,冰片0.3g。 主治:托裏提膿,拔毒去腐,消腫止痛。主治:胞疽、發背、搭手疽等局部腫硬難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