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汁

綠豆汁

LU DOU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50%
胃經 50%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綠豆汁方劑的組成中,僅包含綠豆,這是因為綠豆本身就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且其性寒,味甘,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對於暑熱、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如中暑、發熱、口渴、腹脹、小便不利等,都有很好的療效。

綠豆中富含維生素B族、蛋白質和礦物質,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提升免疫力,更能有效緩解暑熱引起的疲倦、乏力等症狀。因此,單獨使用綠豆就能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效果,無需添加其他藥材,反而會減弱綠豆的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綠豆汁」在傳統古代方書中被記載主治「消渴,小便如常」。消渴在古代醫學中有多種表現,主要包括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頻多或體重減輕等,類似於現代的糖尿病或代謝功能紊亂症狀。此方特別強調「小便如常」,即無明顯尿量異常,可能針對消渴中偏於「上消」(以口渴為主)或脾胃燥熱型的症狀。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綠豆(煮汁)

    • 綠豆性寒味甘,傳統具有清熱解毒、除煩止渴之效。《本草綱目》記載綠豆能「消暑熱,解煩渴,利小便」,其清熱生津的作用能緩解消渴的燥熱與津液不足問題。煮汁後取其精華,快速吸收以潤燥。
  2. 大麻子仁(研汁)

    • 麻子仁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潤腸通便、滋養津液。《神農本草經》指出其「補虛贏,益氣力,潤五臟」,此處取其潤滑之性,可能用於緩解消渴伴隨的腸燥或脾胃津枯。
  3. 服藥方法與輔助步驟

    • 先食炙羊肉乾脯:羊肉性溫,乾脯可能具收澀作用。此步驟或為「誘導療法」:先以辛溫刺激口腔唾液分泌(吐滓咽津),再服寒涼藥汁,形成寒熱交替的刺激,促使體內氣機流通,驅除病理產物(如蛔蟲)。
    • 吐利反應:方中提及服後「或吐或利」,推測此方通過催吐或輕瀉排除體內濕熱、蟲積或濁邪,間接達到調節消渴的效果。蛔蟲的記載可能反映古代認為寄生蟲感染與消渴症狀的關聯性。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清熱生津」(綠豆)與「潤滑通降」(麻仁),並通過獨特服藥法誘導吐利,可能用於:

  • 上熱下滯型消渴:熱壅於上(口渴)伴隨腸道津虧或濕濁內停,通過通利腑氣、清熱生津達到平衡。
  • 蟲積間接致渴:古代認為寄生蟲可能擾亂脾胃功能,導致異常代謝(類似消渴),吐利後蟲去則症狀緩解。

總體而言,此方體現了古代「通因通用」的思維,以動態調節(吐利)結合滋潤清熱,針對特定類型的消渴症狀。

傳統服藥法


綠豆3升(水5升,煮爛絞取汁2升),大麻子仁1升(爛研,入水半蓋,同研絞取汁)。
先取麻仁汁一半,煎微溫,後入綠豆汁1升同攪,更煎微溫,欲服時,先吃炙羊肉乾脯1片,吐滓,只咽津5-7度,頓服藥汁。須臾或吐或利,即其蛔蟲自消,若未盡更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糖尿病麻疹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綠豆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八。 組成:綠豆2升。 主治:消渴,小便如常。

綠豆汁,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綠豆3升(水5升,煮爛絞取汁2升),大麻子仁1升(爛研,入水半蓋,同研絞取汁)。 主治:蛔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