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綠豆

制綠豆

ZHI LU DO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6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3.8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40%
胃經 20%
腎經 20%
脾經 20%
心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制綠豆方劑中添加附子,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綠豆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過度使用則易傷脾胃,導致陽氣虛衰。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之功效,可中和綠豆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損傷陽氣。

此外,附子還可促進綠豆藥性的發揮,使其更有效地清熱解毒。例如,在治療暑熱感冒時,綠豆清熱解暑,附子溫陽散寒,二者相輔相成,可達到更好的療效。因此,附子的加入不僅平衡了綠豆的寒性,更提升了整體方劑的效力。

「制綠豆」方劑中包含「綠豆」,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喉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
  2. 解暑降溫:綠豆富含維生素B族、鉀等營養成分,能補充人體因暑熱流失的電解質,並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暑降溫的效果。

因此,綠豆作為「制綠豆」方劑的核心藥材,其清熱解毒、解暑降溫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暑熱病症的常用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十種水氣,脾腎氣浮腫」,意指因脾腎虛損導致的水腫證候。古代醫家將水腫病因歸於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尤其脾腎陽虛者,水濕不化,泛溢肌膚而成腫。此處「十種水氣」泛指多類水腫病症,強調本方適用範圍廣;「脾腎氣浮腫」則點明病機核心為脾腎氣化無力,水液停聚。

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

  1. 大附子

    • 性味:大辛大熱,有毒
    • 功效: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除濕
    • 在本方中,附子主要發揮溫補脾腎陽氣的作用,助氣化以利水消腫。其「去皮臍」為古代減毒處理法,切作兩片則利於成分煎出。
  2. 綠豆

    • 性味:甘寒,無毒
    • 功效: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 綠豆在本方中為主要服用部分,其利水效果與附子溫陽相輔相成。綠豆的寒性可緩解附子燥熱之偏,形成「寒熱並用」的配伍。

煎服法設計原理

  • 分段煎煮與服食
    首日以附子1片與綠豆同煮,僅食豆不留附子;次日將原附子再切分煮新豆,第三日換新附子重複操作。此設計目的在於:
    1. 漸進滲透藥性:附子毒性需逐步釋放,分段煎煮可控制其成分溶出量,避免過量中毒。
    2. 持續溫陽利水:每日更換部分附子,保持藥力持久,同時綠豆每日新煮,確保利水效果。
  • 「水從小便下」之意
    通過附子溫腎陽以助膀胱氣化,綠豆直接利水,共促小便通暢而消腫。

治療機制推論

  1. 溫陽化氣為本
    附子大熱之性溫補脾腎,恢復陽氣推動水液代謝的功能,從源頭改善氣化無力。
  2. 利水祛邪為標
    綠豆甘寒下行,導水濕從小便而出,與附子「標本兼治」。
  3. 毒性制衡設計
    綠豆的解毒特性(傳統中用於解附子毒)可中和附子殘留毒性,而分段煮服進一步確保安全。

總結

此方以「溫補脾腎+利水消腫」為核心,利用附子與綠豆的性味相反相成,通過獨特的煎服法達到減毒增效。其邏輯符合中醫「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辨證思維,尤其適合陽虛水停之證。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1個(去皮臍,切作兩片用),綠豆2合豐(水3碗半,入瓷器內煮,候乾熟)。
上取出,乘熱空心只吃綠豆,其附子留住。次日將附子2片作4片,再用綠豆2合半,水3碗半,同煮乾熟,乘熱空心吃綠豆。第三日再別用附子1個,綠豆2合半,如前過度服之。又第四日亦如前第二日法度取之。
每1日臨臥時吃豆,但依此資次。凡服4日,其水從小便下,腫自消退。如未退,再以前藥服之。
忌生冷毒物、鹽、酒六十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制綠豆,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四。 組成:大附子1個(去皮臍,切作兩片用),綠豆2合半(水3碗半,入瓷器內煮,候乾熟)。 主治:十種水氣,脾腎氣浮腫。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