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解甲風

諸葛解甲風

ZHU GE JIE JIA FE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內經拾遺》卷三引《醫家必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膀胱經 25%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諸葛解甲風方中使用麻黃,主要是利用其發汗解表之效。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開表、散寒止咳之功效。本方中,麻黃與其他藥材如桂枝、葛根等配合使用,能夠溫散風寒,宣通肺氣,達到解表止痛的目的。麻黃的加入,可使藥效迅速而有效地發揮,對於風寒襲表引起的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諸葛解甲風」方劑中包含綠豆,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緩解因風熱外襲所致的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疏風散邪之目的。
  2. 利水消腫: 綠豆亦有較強的利水消腫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熱毒,減輕風熱所致的頭面腫脹、口渴等症狀,進一步促進機體恢復。

總之,綠豆在「諸葛解甲風」方劑中,發揮著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有效治療風熱感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諸葛解甲風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夏月感冒、瘟疫」,其特點在於針對暑熱季節外感風寒或疫癘之邪所引發的病症。夏季炎熱,人體腠理疏鬆,易出汗而毛孔開張,此時若受風寒或穢濁疫氣侵襲,易導致表邪鬱閉。此方以「發汗解表」為核心,透過汗法驅邪外出,迅速緩解外感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麻黃(去根節)

  • 辛溫發汗:麻黃為解表峻藥,辛散溫通,善開腠理、透毛竅,能發汗驅散表邪,尤其適用於風寒束表或暑月感寒。
  • 去根節用意:麻黃根節性偏收斂,去之可專取其發散之性,增強解表效力。
  • 劑量考量:用至八兩(古代劑量),顯示此方針對表邪鬱閉較重者,需大力宣散。

2. 臣藥:綠豆(連皮)

  • 甘寒清熱:綠豆性涼,能清熱解毒,緩解暑熱或疫毒內蘊之熱象,與麻黃的溫性相制約,防止發汗過度傷陰。
  • 連皮應用:綠豆皮解熱毒效果更佳,搭配麻黃形成「辛溫解表、甘寒清裏」的結構,兼顧表寒與潛在裏熱。

3. 配伍邏輯

  • 發汗與護正並行:麻黃峻汗恐傷津耗氣,綠豆甘寒能生津、清熱,緩和麻黃之燥烈,適合暑熱環境下使用。
  • 無根水送服:無根水(雨水或天水)性輕清,助藥力上行外達,強化解表透邪之效。

4. 治療原理
夏季外感或瘟疫初起,邪氣在表,需急開其閉。此方透過麻黃開泄腠理,綠豆清解內熱,使表邪隨汗而解,同時預防熱邪內傳。其「不用被蓋」的服用法,強調自然發汗,避免過汗傷正,體現「因勢利導」的治則。

三、類方比較

  • 發汗散(同書方):可能側重單純辛溫發汗,而此方因配伍綠豆,更宜暑月夾熱者。
  • 諸葛行軍散(《良朋匯集》):同名方多解毒辟穢,此方則專注解表發汗,或為行軍時暑天感寒急症所設。

總結:此方以「麻黃-綠豆」辛溫與甘寒配伍,針對夏月外寒內熱或疫癘初起,透過發汗透邪、清熱護陰的雙向調節,達到速效解表的目的,體現了「汗法」在急症中的靈活應用。

傳統服藥法


麻黃(去根節)8兩,綠豆10兩(連皮)。
發汗。
上為細末。
用無根水半茶鐘調服。量強弱加減,壯者錢半,次者1錢,10歲以下用5-6分。不用被蓋,其汗立出。
發汗散(原書同卷)、諸葛行軍散(《良朋匯集》卷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感冒

相同名稱方劑


諸葛解甲風, 出處:《內經拾遺》卷三引《醫家必用》。 組成:麻黃(去根節)8兩,綠豆10兩(連皮)。 主治:發汗。主治:夏月感冒。瘟疫。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