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蒸雞丸中加入黃連,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蒸雞丸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心煩口渴、咽喉腫痛等症,而黃連可有效清熱瀉火,解除熱毒對人體的侵犯。
2. 抑制菌羣:黃連具有抑菌作用,可抑制腸道內有害菌的繁殖,有利於恢復腸道菌羣平衡,促進消化功能恢復。對於因熱毒導致的腸胃不適,黃連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柴胡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蒸雞丸常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胸悶氣短、食慾不振等症狀,柴胡可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緩解肝鬱所致的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蒸雞丸中通常還會配伍其他藥物,如香附、枳殼等,共同達到疏肝解鬱、健脾和胃、調和氣血的功效。柴胡與這些藥物共同作用,可增強療效,使藥效更佳。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蕪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止癢消腫:蕪荑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毒邪侵犯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狀,能起到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 配合雞肉,增強藥效:雞肉性溫味甘,具有補益氣血、溫中益氣的功效。與蕪荑搭配,可使藥力更易於吸收,並有助於緩解蕪荑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鶴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鶴蝨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腫痛,例如咽喉腫痛、乳癰、瘰癧等。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鶴蝨亦具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因此,蒸雞丸中加入鶴蝨,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疏肝理氣的功效,達到治療熱毒壅盛、肝氣鬱結所致病症的效果。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秦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濕止痛: 秦艽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解熱的功效。對於風濕痹痛、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秦艽可起到舒筋活絡、散寒止痛的作用,與雞肉一同蒸煮,可增強其療效。
- 配伍增效: 秦艽與雞肉相配,可增強補益氣血、強筋壯骨的作用。雞肉性平味甘,具有補中益氣、溫中益脾的功效,與秦艽配伍,可使其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能清肺熱、降腎火,同時還能滋陰潤燥,緩解燥熱傷陰的症狀。
蒸雞丸常用於治療熱病傷陰,症見高熱不退、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知母的加入,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滋陰潤燥,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利咽止痛的功效。
蒸雞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健脾利濕之效。雞肉性溫,能補益脾胃,與茯苓配伍,相輔相成,有助於脾胃運化,利水滲濕,適用於脾虛濕盛所致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因脾虛濕盛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雞肉亦有安神之效,與茯苓搭配,可增強寧心安神之效,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提高生活質量。
蒸雞丸方劑中加入使君子,主要是針對其驅蟲功效。使君子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的功效,對於蛔蟲、蟯蟲、鈎蟲等寄生蟲感染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使君子還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導滯的作用,對於因蟲積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效果。因此,蒸雞丸中加入使君子,不僅能有效驅蟲,還能兼顧健脾胃、消食導滯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蒸雞丸]之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疳勞」,屬慢性虛損夾雜熱毒之證,臨牀表現包括:
- 陰虛內熱:骨蒸潮熱、盜汗,乃因久病傷陰,虛火上炎。
- 脾虛積滯:腹急面黃、飲食不化肌肉,顯示脾胃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不足。
- 蟲積或濕熱擾動:日哭夜啼、多渴少餐,可能與寄生蟲(如疳蟲)或濕熱內擾心神有關。
此方結合滋陰清熱、殺蟲消積、補益脾胃三法,標本兼治,尤適合小兒體虛夾雜蟲積或疳熱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核心藥物配伍
- 黃連、知母:清熱瀉火,針對骨蒸潮熱、盜汗等陰虛內熱。黃連兼燥濕解毒,知母滋陰潤燥。
- 柴胡、秦艽:疏解鬱熱、退虛熱。柴胡升散透邪,秦艽除濕退蒸,二者合用調暢氣機。
- 蕪荑、鶴蝨、使君子:殺蟲消積,直接針對疳蟲或寄生蟲引起的腹脹、營養不良。
- 茯苓(或《補要袖珍小兒》之丹參):健脾滲濕或活血養血,輔助脾胃運化,改善虛弱狀態。
2. 雞肉與黑豆之妙用
- 黃雄雞:性溫補中益氣,與清熱藥相配,防苦寒傷胃。蒸製後取肉,既保留補益之性,又使藥性緩和。
- 黑豆:滋腎陰、解毒,蒸製時黑豆包裹雞身,可引藥入腎,增強滋陰退熱之效。
3. 製法與服法特點
- 麻子飼雞:先以麻子(富含油脂)餵養雞隻,可能取其潤腸通便之性,間接助排蟲積。
- 蒸製工藝:長時間蒸煮使藥性融合,適合小兒服食,減少刺激性。
- 劑量調整:按年齡遞增丸數,米湯或溫酒送服,米湯護胃,酒助藥力通行。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殺蟲為標,補虛健脾為本」:
- 攻邪:殺蟲藥直接去除病因(如寄生蟲),清熱藥解除內生虛火。
- 扶正:雞肉、黑豆提供營養基礎,柴胡、茯苓調理氣機與脾胃功能。
- 標本緩急:針對小兒「易虛易實」體質,攻補兼施,避免過伐正氣。
總結:蒸雞丸體現古代兒科「藥食同療」思想,通過外用內服結合、藥物與食物協同,處理疳勞複雜病機,值得進一步探究其現代應用潛力。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兩,柴胡1兩,蕪荑半兩,鶴蝨半兩,秦艽1兩,知母1兩,茯苓1兩,使君子1兩。
上為末,以黃雄雞1只(重1斤者)籠之,專以大麻子飼之,至五日後,去毛令淨,於臂後開孔,去腸肚淨拭乾,入前藥於雞腹內,以線縫之;取小甑,先以黑豆鋪甑底,厚3寸,安雞在甑中,四傍以黑豆圍裹,上以黑豆蓋好,自日出時蒸至晚,候溫冷,取雞淨肉研和得所,如硬,入酒面糊同藥末為丸,如赤豆大。
每服2歲12丸,米湯吞下,無時服;15歲兒以溫酒送下。
忌食豬肉、黃雌雞肉。
《補要袖珍小兒》無茯苓,有丹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健脾益氣的功效,適合於小兒疳勞、骨蒸潮熱、盜汗瘦弱、腹急面黃、飲食不生肌肉、日哭夜啼、多渴少餐等症狀。但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蒸雞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九引《金嬰方》。 組成:黃連1兩,柴胡1兩,蕪荑半兩,鶴虱半兩,秦艽1兩,知母1兩,茯苓1兩,使君子1兩。 主治:小兒疳勞,骨蒸潮熱,盜汗瘦弱,腹急面黃,飲食不生肌肉,日哭夜啼,多渴少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