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痰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咳、燥濕化痰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燥濕、解毒之效。其收斂作用可以固肺止咳,燥濕作用可以化解痰液,對於痰多咳嗽、濕痰難咳者,有一定療效。
然而,白礬性寒,使用不當容易傷脾胃,故臨牀應用需謹慎,應遵醫囑服用。
鎮痰丸中加入白僵蠶,是基於其化痰止咳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甘,入肺經。其主要成分為僵蠶素,具有抗炎、平喘、止咳等作用,可有效緩解痰液粘稠、咳痰不爽等症狀。此外,白僵蠶還有清熱解毒之效,對於因熱痰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亦有輔助療效。因此,鎮痰丸中加入白僵蠶,能更全面地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鎮痰丸中加入天南星,主要是基於其化痰止咳的功效。天南星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而其皁苷類成分則能抑制呼吸道平滑肌痙攣,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此外,天南星還具有祛風散寒的功效,對於風寒咳嗽引起的痰多、咳喘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鎮痰丸中加入天南星可以有效地改善咳嗽、痰多等症狀。
鎮痰丸中包含皁莢,主要源於其祛痰止咳之效。皁莢味苦、性寒,入肺經,能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其苦寒之性可降肺氣,化痰止咳,尤其適用於痰熱壅肺、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者。此外,皁莢亦有潤腸通便之效,可緩解痰液黏稠,促進其排出。
因此,鎮痰丸中加入皁莢,可有效清熱化痰、宣肺止咳,達到治療痰熱咳嗽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痰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範疇:
- 諸風頑痰:指因風邪與痰濕膠結所致的病症,如癲癇、中風痰壅、肢體麻木或抽搐等。「頑痰」意指痰濁黏稠難化,阻滞經絡或蒙蔽清竅。
- 喉風纏痹:屬急重症,表現為咽喉腫痛閉塞、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多因風痰上攻、痰火壅盛所致。
功效核心:
- 本方以「鎮痰」為名,重點在於化解膠結之痰,兼祛風邪,尤其針對痰阻咽喉或內風挾痰上擾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配伍意義
北礬(火煅,水飛)
- 即白礬(明礬)炮製後毒性降低,增強收斂燥濕之力。
- 作用:
- 燥濕化痰:直接消解痰涎,尤其黏稠痰。
- 開竅通閉:外用治喉痹,內服助痰液排出。
直僵蠶(米醋浸,焙)
- 米醋增強其疏風散結、化痰通絡之效。
- 作用:
- 袪風解痙:緩解痰阻經絡之抽搐或喉部痙攣。
- 化痰散結:針對痰核、喉痹腫痛。
天南星(皂角水浸,焙)
- 皂角水炮製減毒,並強化祛風痰功效。
- 作用:
- 專攻風痰:治中風痰迷、喉痹痰塞。
- 開泄走竄:破痰結,通閉塞。
配伍邏輯
- 礬石+南星:礬石收斂燥濕,南星辛開散結,一收一散,既化痰又不致痰滯。
- 僵蠶+南星:協同祛風解痙,尤其針對風痰上壅之喉痹。
- 米醋與皂角水:炮製增強藥物透達痰濕與解毒之效。
劑型與服法意圖
- 麻子大丸劑:小劑量漸消,避免峻烈傷正。
- 薑湯送服:薑汁溫化痰飲,兼制南星、礬石之寒涼。
- 皂角水研服(急症):皂角辛烈通竅,用於喉風閉塞,急開痰結。
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針對「風痰」病機:
- 風邪引動痰濕,上擾咽喉或內閉經絡。方中藥物皆入肝、肺經,風痰並治。
從痰的理化性質著手:
- 礬石改變痰液黏稠度,南星分解痰結,僵蠶調節神經肌肉痙攣(古籍稱「熄風」)。
急症與緩治並存:
- 平時小量服以漸消痰積,急症時用皂角水速開閉塞,體現「治標顧本」思路。
此方簡峻,應為痰實閉證而設,符合古代「痰蒙竅閉,非辛烈不開」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北礬(火煅拈,水飛過)1分,直僵蠶(米醋浸,焙)1分,天南星(切片,濃皂角水浸1宿,焙)2分。
上為末,稀糕糊丸,如麻子大。
每服5丸,薑湯送下,喉風,用皂角水研開灌下。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鎮心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痰丸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痰濕體質的人,服用鎮痰丸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痰丸,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北礬(火煅拈,水飛過)1分,直僵蠶(米醋浸,焙)1分,天南星(切片,濃皂角水浸1宿,焙)2分。 主治:諸風頑痰,喉風纏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