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加減正氣散

ER JIA JIAN ZH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肺經 23%
胃經 17%
腎經 13%
膀胱經 8%
肝經 7%
大腸經 2%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6-15

方劑組成解釋

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芳香化濕,解表止嘔: 藿香性辛溫,芳香化濕,能有效驅散外感風寒濕邪,並止嘔止瀉,適用於外感風寒濕邪引起的發熱、惡寒、頭痛、嘔吐、腹痛等症狀。
  2. 調和氣血,增強療效: 藿香氣味芳香,能通暢氣機,調和脾胃,與其他藥物配合,能增強正氣,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促進疾病康復。

因此,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藿香,不僅能有效治療外感風寒濕邪,還能調節機體功能,增強療效。

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正氣散本身以補氣健脾為主,加入陳皮可增強其理氣化濕之效,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補氣效果更佳。
  2. 調和藥性: 方劑中其他藥材如人參、白朮、炙甘草等偏於甘溫,容易造成燥熱,加入陳皮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陳皮的辛溫之性也能促進藥物氣血運行,更好地發揮藥效。

二加減正氣散中添加厚朴,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1. 降逆止嘔: 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降逆止嘔、行氣消痰的作用。方中加入厚朴,可針對因脾胃氣機升降失常導致的嘔吐症狀,幫助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不和、胸悶氣逆等不適。

2. 化痰止咳: 厚朴還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以針對痰多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使痰液易於排出,緩解呼吸道阻塞。在二加減正氣散中,厚朴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咳化痰的目的。

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茯苓皮,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二加減正氣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氣虛、濕濁內停引起的各種症狀,而茯苓皮的利水滲濕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濕氣,促進脾胃運化,達到健脾利濕的效果。
  2. 健脾益氣:茯苓皮還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可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改善氣虛乏力等症狀。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茯苓皮,既能利水滲濕,又能健脾益氣,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治療脾胃氣虛、濕濁內停的目的。

二加減正氣散中包含防己,主要基於其祛風濕、利水消腫之功效。

防己性味苦寒,入膀胱、脾經,可祛除風寒濕邪,且能利水通淋消腫止痛。在二加減正氣散中,防己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可有效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表寒裏熱、頭痛身痛、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

例如,若患者出現 風寒濕邪入侵,兼有水濕停滯,則防己可與其他利水滲濕藥物相配伍,達到祛風除濕、利水消腫的效果,從而改善患者的病症。

二加減正氣散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處方,用於治療外感暑濕或脾胃氣滯等症狀。在該方的組成中,大豆黃捲是一味重要的藥材。大豆黃捲是將大豆發酵製成,其色澤呈黃色,因此得名。此藥物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和中、利水消腫的功效。

在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大豆黃捲的主要目的,在於增強整體處方的健脾利濕作用。對於因脾胃功能不佳導致的食少便溏、腹脹不適等症狀,大豆黃捲能起到良好的調節效果。此外,由於大豆黃捲還能促進消化,因此對於消化不良、腹脹氣滯的情況也能有所改善。總體而言,大豆黃捲在二加減正氣散中的應用,有助於提高整個處方對脾胃虛弱及濕阻中焦病症的治療效果,使患者得到更全面的療效。

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

  1. 利水通淋: 通草性味甘淡,入肺、膀胱經,能利水通淋,疏通水道,有助於排除體內水濕,對於正氣散原方所治之表寒裏熱、氣血阻滯所致之發熱、咳嗽、胸悶、小便不利等症狀,能起到輔助作用。
  2. 清熱解毒: 通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降低體內熱毒,緩解發熱、口渴等症狀,配合正氣散中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

因此,通草的加入有助於提升二加減正氣散的療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薏苡仁,是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除痺的功效。

薏苡仁味甘淡,性涼,入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痺的功效。方中因濕邪為患,以薏苡仁利水滲濕,使濕邪得以排出,並健脾除痺,改善脾胃功能,從而達到祛濕健脾的目的。

此外,薏苡仁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降低體內熱毒,增強機體抵抗力,更全面地解決濕熱之患。

主治功效


濕溫:是一種中醫疾病,因濕熱之氣侵襲人體,導致三焦鬱濕,出現脘悶、便溏、身痛、舌白等症狀,脈象模糊。

本方適用於治療濕溫、暑濕鬱熱。可用於治療外感濕熱、暑濕鬱熱引起的頭痛、身痛、胸悶、脘悶、腹瀉、尿少、苔黃膩等症狀。

溫病條辨原文提到「濕鬱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二加減正氣散主之。」

  1. 濕鬱三焦:這部分描述的是病因。“濕鬱”指的是濕邪在體內鬱結不通,而“三焦”作為中醫臟腑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調節全身氣血和水液的運行。當濕邪困擾三焦時,會導致三焦功能失調,影響氣血和水液的正常運化。

  2. 脘悶:“脘”通常指胃部或上腹部的位置,這裡的“脘悶”指的是胃脘部感到憋悶不舒,是濕邪困阻中焦,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的典型表現。

  3. 便溏:指的是大便稀薄不成形,這是濕邪困脾,脾胃運化失司,水穀精微不能正常轉化吸收所致。

  4. 身痛:濕性重著黏滯,易滯留筋骨肌肉之間,引起身體疼痛或沈重感,尤其是四肢和關節部位。

  5. 舌白:中醫診斷中,舌象是重要的診斷依據之一。舌白通常表示有寒濕或痰濕內停,與文中描述的濕鬱相呼應。

  6. 脈象模糊:脈象在中醫中用以反映體內氣血狀況和疾病性質,模糊的脈象可能指向脈搏力度不夠明確或節律不整,反映出機體氣血運行受阻的情況。

綜上所述,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種由濕邪困阻三焦引起,表現為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的綜合病徵,治療上建議使用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過的“二加減正氣散”。

二、中藥方劑組成

  1. 陳皮:性溫,味苦、辛,歸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健脾胃、消食化積、燥濕、活絡止痛等多種功效。

  2. 茯苓皮: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的功效。

  3.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4. 藿香:具有燥濕、芳香化濕、止嘔、止咳化痰、祛風除濕、健脾胃等功效。

  5. 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腎經,功能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清熱排膿、補肺益陰。

  6. 通草:味甘、性寒,歸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利水滲濕、清肺潤燥的功效。

  7. 防己:味苦、辛,性微溫,歸脾、肺、腎經。具有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藿香梗3錢,廣皮2錢,厚朴2錢,茯苓皮3錢,木防己3錢,大豆黃卷2錢,川通草1錢5分,薏苡仁3錢。
水8杯,煮取3杯,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大便溏全身酸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加減正氣散,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藿香梗3錢,廣皮2錢,厚朴2錢,茯苓皮3錢,木防己3錢,大豆黃卷2錢,川通草1錢5分,薏苡仁3錢。 主治:濕溫。濕鬱三焦,脘悶便溏,身痛舌白,脈象模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