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減正氣散

三加減正氣散

SAN JIA JIAN ZH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25%
胃經 16%
膀胱經 11%
大腸經 10%
心經 5%
腎經 5%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芳香化濕、解表止嘔的功效。

藿香辛溫,能疏散風寒,並兼具化濕止嘔之效,對於外感風寒、濕濁內阻所致的惡心、嘔吐、腹脹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此外,藿香亦具解暑作用,可有效緩解中暑所致的發熱、頭昏、胸悶等症狀。

因此,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藿香,可有效增強其祛寒化濕、解表止嘔的功效,使之更能針對風寒濕邪入侵所致的感冒、嘔吐等症狀,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三加減正氣散中包含茯苓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皮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之效。三加減正氣散旨在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疾病,茯苓皮可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水腫,增強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
  2. 清熱化濕,生津止渴:茯苓皮也具清熱化濕、生津止渴之效。三加減正氣散中常加入一些辛溫藥物,茯苓皮可以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保持體內濕度平衡。

三加減正氣散方中,加入厚朴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 理氣燥濕: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其性燥濕,能行氣消積,對於因脾胃濕困、氣機阻滯而導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二、 和胃降逆:厚朴善於降逆氣,對於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厚朴還能和胃止痛,緩解脾胃氣滯引起的腹痛。

綜上所述,厚朴在三加減正氣散中發揮著理氣燥濕、和胃降逆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氣虛、濕困、氣滯等症狀的效果。

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三加減正氣散以益氣健脾為主,加入陳皮可增強其理氣作用,改善脾胃運化,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2. 調和藥性:方中諸藥性偏溫燥,加入陳皮可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津的作用。陳皮性溫不燥,能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性,使藥性更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弱者服用。

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化痰之效。三加減正氣散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氣失宣,咳嗽痰多之症,杏仁的加入有助於疏散風寒,宣通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
  2. 清熱潤肺:杏仁還具有清熱潤肺的作用,可以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咽痛等症狀。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杏仁,可以平衡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效更加平和。

三加減正氣散中加入滑石,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利濕:滑石性寒滑利,能清熱利濕,有助於改善因濕熱所導致的發熱、口渴、小便赤澀等症狀。三加減正氣散用於治療外感風寒兼濕熱的疾病,而滑石的清熱利濕作用可以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2. 通利小便:滑石性滑利,能通利小便,有助於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出體內毒素和濕熱。三加減正氣散治療的疾病常伴有小便不利、濕熱內蘊等症狀,滑石的通利小便作用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促進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加減正氣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溫病條辨》,為吳鞠通針對「穢濕着裏」所設,主證為「舌黃脘悶」,其病機核心在於濕濁黏滯中焦,阻遏氣機,久鬱化熱。

  1. 穢濕着裏:指穢濁濕邪內蘊脾胃,膠着難化,不同於表濕,需從中焦宣化。
  2. 舌黃脘悶:舌黃示濕已化熱,脘悶為氣機壅滯之象,反映濕熱交阻於中焦,升降失司。
  3. 久則釀熱:濕性黏滯,久鬱必然化熱,形成濕熱並存之局面。

此方承襲《藿香正氣散》化濕之旨,但減辛溫解表之藥(如白芷、紫蘇),轉重「宣氣化濕、滲利清熱」,適用於濕重熱輕、表證已解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藿香(連梗葉)

    • 辛微溫,芳香化濕,醒脾和中。
    • 梗葉同用,葉輕宣發散,梗偏理氣寬中,兼顧宣透與降濁。
  2. 茯苓皮

    • 甘淡滲濕,專走肌表與中焦,導濕從小便出,與藿香協力「分消濕邪」。
  3. 厚朴

    • 苦溫燥濕,行氣除滿,解脘悶之關鍵,破中焦濕阻之結滯。
  4. 廣皮(陳皮)

    • 理氣健脾,助厚朴開泄氣機,使「氣行則濕化」。
  5. 杏仁

    • 宣肺利氣,取「肺主一身之氣」之理,提壺揭蓋,助水道通調。
  6. 滑石

    • 甘寒清熱,利竅滲濕,針對濕中蘊熱,導濕熱從下竅而出。

組方邏輯

此方結構圍繞「宣、化、滲」三法:

  • 宣氣機:藿香、杏仁一升一降,開上焦而暢中焦。
  • 化濕濁:厚朴、廣皮辛開苦降,直接疏理中焦痞悶。
  • 滲濕熱:茯苓皮、滑石引濕下行,從小便而解,兼清鬱熱。

治療原理

針對「濕鬱化熱」,此方不刻意清熱,而是通過:

  1. 芳香醒脾化解濕濁黏滯,
  2. 流動氣機切斷濕熱相合之勢,
  3. 淡滲利濕給邪以出路,使熱隨濕去。

與原方(藿香正氣散)差異

  • :白芷、紫蘇等解表藥,因無表證。
  • :杏仁、滑石,強化宣肺滲濕,適應「裏濕化熱」之變。

此方體現「治濕不執於寒熱,重在調氣」之溫病理法,後世廣用於濕溫、暑濕屬中焦濕重熱輕之證。

傳統服藥法


藿香3錢(連梗葉),茯苓皮3錢,厚朴2錢,廣皮1錢5分,杏仁3錢,滑石5錢。
水5杯煮取2杯,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适用于湿热内蕴所致的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咳嗽痰多等症。脾胃虚弱者慎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三加減正氣散, 出處:《溫病條辨》卷二。 組成:藿香3錢(連梗葉),茯苓皮3錢,厚朴2錢,廣皮1錢5分,杏仁3錢,滑石5錢。 主治:穢濕著裏,舌黃脘悶,氣機不宣,久則釀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