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黃丸

二黃丸

ER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5%
心經 27%
胃經 27%
肝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黃丸的組成中,包含雌黃,這源於傳統醫學對其性質的理解:

  1. 清熱解毒: 雌黃性寒,味苦辛,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濕疹瘙癢等症。
  2. 抗菌消炎: 古人觀察到雌黃能治療瘡瘍腫毒,現代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促進傷口癒合。

二黃丸中,雌黃配合黃芩、黃連等藥物,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然而,雌黃具有一定的毒性,需遵醫囑服用,不可自行使用。

二黃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雄黃性溫,味辛,歸肝、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二黃丸主治濕熱黃疸、目赤腫痛、瘡瘍腫毒等症,雄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改善這些病症。
  2. 化濕解毒: 雄黃善於化濕解毒,對於濕熱所致的黃疸、目赤腫痛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二黃丸中,黃芩、黃連等藥物清熱燥濕,雄黃則進一步化濕解毒,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黃丸主治「停痰在胸,喘息不通,呼吸欲絕」,此屬痰濕壅滯胸膈、肺氣受阻之證。痰濕停聚可阻礙氣機,致肺失宣降,出現喘促、呼吸困難等症,甚則因痰濁膠結而見「欲絕」之危象。傳統以黃耆補氣升陽、利水消痰,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二者協力,既消痰濕之壅滯,又兼顧氣機之暢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對配伍

    • 黃耆(補氣行滯):氣虛可致水濕不化而生痰,黃耆補脾胃之氣,助運化水濕,從本源減少痰濕生成;其性升提,可助肺氣宣發,通利胸中滯氣。
    • 黃連(清熱燥濕):痰濕久鬱易化熱,黃連苦寒,燥濕清熱,直接消解痰熱膠結之勢,開泄胸膈鬱熱。
    • 等分共用:補瀉兼施,黃耆防黃連苦寒傷正,黃連制黃耆溫補助熱,適用於痰濕兼熱或本虛標實之證。
  2. 劑型與服法

    • 麵糊為丸(綠豆大),取其緩釋藥力,逐步化解痰結;米飲送服,既護胃氣,又借穀氣助藥力輸布。
  3.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治痰喘外,邏輯上可能適用於:

    • 痰熱咳喘(痰黃黏稠、胸悶氣促)
    • 中焦濕熱兼氣虛(脘痞、口苦、乏力)
    • 癰疽久潰不斂(黃耆托毒生肌,黃連清熱解毒)

治療原理總結
以「補氣清熱、燥濕化痰」為核心,透過補益與清泄並行,調暢氣機、分化痰濕,從而緩解胸中痰壅氣逆之危候。全方體現攻補兼施之法,尤適於虛實夾雜之痰熱證。

傳統服藥法


黃耆、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0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瘧疾胃腸出血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多痰呼吸急促,喉中哮鳴如哨鳴音睫毛倒生,流淚刺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二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八引《肘後方》。 組成:黃耆、黃連各等分。 主治:腸風瀉血。

二黃丸,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雌黃1錢,雄黃1兩。 主治:停痰在胸,喘息不通,呼吸欲絕。

二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三一。 組成:青黛3錢,辰砂1錢,雌黃1錢,雄黃1錢,白礬1錢,信石1錢(并生用)。 主治:勞嗽。

二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雄黃3錢,雌黃3錢,信砒1錢,馬兜鈴3錢,杏仁7粒(去皮尖)。 主治:喘嗽,哮呷氣急。

二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七引《經效濟世方》。 組成:黃連(去須)2兩,黃柏(去粗皮)2兩,肉豆蔻2個,乾薑1分(炮)。 主治:伏暑狂燥,及下血痢,泄瀉等。

二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黃連(去須,炒)半兩,黃柏(去粗皮,炙,銼)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烏梅肉(炒)半兩,薑(炮)半兩,甘草(炙,銼)1分。 主治:洞泄寒中。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