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陽丹
DA Y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二二六引《鮑氏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5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陽丹方中含有硃砂,主要源於其具有鎮靜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入心經,能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對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有明顯療效。古人認為,心主神明,硃砂入心,能鎮心神,故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等症。然而,硃砂有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需遵醫囑服用。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硃砂中的汞元素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故其應用需謹慎。
大陽丹方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邪解毒: 雄黃性溫燥,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可用於治療因外邪入侵引起的熱毒、瘡瘍、蛇蟲咬傷等疾病。
- 引藥入肝: 雄黃善於引藥入肝經,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藥力,更有效地治療肝膽濕熱、黃疸等病症。
然而,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需嚴格控制用量,並需遵醫囑服用。
大陽丹中包含雌黃,這源於古代醫家對藥物性狀及功效的理解。雌黃性寒,味甘酸,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等功效。其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具有一定的毒性,但古代醫家認為其毒性可控,並可發揮藥效。
古人認為,雌黃可清熱解毒,而大陽丹中常與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物配伍使用,例如黃連、黃芩等。因此,雌黃在方劑中起到輔助清熱解毒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陽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諸虛百損」,泛指多種因氣血陰陽虧虛、臟腑功能衰退所致的慢性虛弱病症。其特徵為久病體弱、勞損過度、元氣不足,常見症狀如精神萎靡、乏力、畏寒、腰膝痠軟等。方中強調配伍「地仙酒」、「老仙酒」共服,推測此丹旨在溫補腎陽、壯益真元,尤適命門火衰、陽氣虛憊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配伍:礦物藥溫補命門
- 朱砂(辰砂):甘微寒,傳統用於「養精神、安魂魄」(《神農本草經》),此方取其鎮攝浮陽、引火歸元之效,平衡雄黃燥烈之性。
- 雄黃、雌黃:辛溫有毒,均具溫陽散寒、殺蟲辟穢之功。二者配伍,增強溫腎助陽之力,尤其雄黃「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本經》),暗示其可深入經絡驅除沉寒痼冷。
藥引與劑型巧思
- 男兒乳汁:甘鹹平,古方罕用,或取其「先天精血」之象,寓意補益先天腎精。
- 酒熬製法:以酒為溶媒,萃取礦物藥有效成分,並借酒性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下焦。反覆熬乾三次,旨在去其毒性、存其藥性,使辛烈之品轉為溫補之劑。
丸劑設計與服法
- 麻子大丸劑:微量服用(1-3丸),既緩和礦物藥毒性,又符合「少火生氣」的補陽原則,避免過燥傷陰。
- 米湯送服:護胃和中,制約礦物藥對脾胃的刺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溫補命門、益精填髓」為核心:
- 礦物藥組合:雄黃、雌黃直入腎經,溫補下元;朱砂鎮固浮陽,形成「溫而不散」的補陽格局。
- 精血藥引:乳汁與酒共製,暗合「精化氣、氣生陽」之理,助礦物藥轉化為生生之陽氣。
- 協同增效:配合地仙酒(多含補骨脂、枸杞等)、老仙酒(可能含人參、黃精),形成「丹劑速補陽氣、酒劑緩養精血」的立體治法,適用於陽虛精虧的漸進性調養。
結語
大陽丹體現古代「以毒攻虛」的用藥思維,透過礦物藥配伍與特殊製法,將有毒之品轉化為溫陽秘劑。其邏輯重在激發命門真火,適合元陽衰微、陰寒內生之證,然須嚴格把控劑量與辨證。
傳統服藥法
朱砂0.5兩,雄黃0.5兩,雌黃0.5兩(末),乳汁半升(男兒者)。
上以酒1升,同熬乾3次,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丸至3丸,空心米湯送下,兼服地仙酒、老仙酒更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陽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六引《鮑氏方》。 組成:朱砂半兩,雄黃半兩,雌黃半兩(末),乳汁半升(男兒者)。 主治:諸虛百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