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來蘇丹方劑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殺菌消毒: 雄黃性味辛溫,具有較強的殺菌、消毒作用。來蘇丹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雄黃的殺菌功效能有效抑制病菌繁殖,促進傷口癒合。
二、 解毒止癢: 雄黃還具有解毒止癢的作用,對於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有較好的緩解效果。來蘇丹方劑中加入雄黃,能夠增強其抗菌消炎,止癢止痛的功效。
來蘇丹為一方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複雜而精妙,其中雌黃(As2S3)作為一味關鍵成分,其應用源於中醫理論對疾病性質的深刻理解。雌黃味甘、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之功。在來蘇丹中,雌黃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濕內盛所致的各類皮膚病變,如瘡癬、濕疹等。其強烈的解毒殺蟲效果,能有效清除肌膚表面的病原體,促進患處愈合。同時,雌黃還能調節體內濕氣,改善寒濕體質,從根本上解決皮膚問題的復發。然而,由於雌黃含有砷元素,使用時需謹慎,避免過量或長期服用,以防中毒。在實際應用中,雌黃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合理配伍使用。
來蘇丹是一個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砒霜(Arsenic),這在現代醫學觀念中可能令人驚訝。砒霜在中醫中被視為一種有特殊療效的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瘤症、癲癇或其他難治性疾病。其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毒、化瘀止痛,並且在特定劑量下,能調節人體的免疫系統。
中藥方劑中的砒霜應用遵循「量載之道」,即通過精確的劑量來達到療效,而非隨意使用。砒霜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能夠在某些狀況下幫助排除體內的毒素和瘀血,同時其毒性在經過合理配伍和炮製後,可降低其副作用。這種用藥方式展現了古代中醫在藥物利用上的豐富智慧與經驗,但也反映了在使用時須謹慎態度,強調了治療的個體化與專業性。
主治功效
來蘇丹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所提供的古文資料,來蘇丹主要用於治療陰毒傷寒和久嗽。
一、陰毒傷寒
從多篇古文中均可見來蘇丹用於治療陰毒傷寒的記載,例如:
- 《聖濟總錄》:「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冷,身如被擊。來蘇丹方」
- 《雞峰普濟方》:「若四肢厥冷,脈息沉細,或寸大尺小,六脈促疾,或心下脹滿或結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頻數,氣急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是本氣極虛,內外挾寒冷所致,使陰寒內消,陽氣得復則愈,宜用返陰丹、來蘇丹及理中湯、四逆湯之類。」
- 《普濟本事方》:「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
- 《傷寒百證歌》:「陰病若深陽頓絕。變成陰毒更何疑。四肢逆冷臍築痛。身如被杖痛可知。」「更兼金液來蘇治。庶得陽回命可追。」
- 《醫學綱目》:「陰毒漸深候,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沉重,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燥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症者,速宜於氣海、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足溫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
- 《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陰毒漸深候。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燥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症者,速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二、三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宜服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等藥。」
- 《傷寒直指》:「佐服金液丹、來蘇丹、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類。」
治療原理:
陰毒傷寒是由於「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即體內陰寒之邪過盛,導致陽氣虛衰,無法溫煦四肢,出現一系列陽虛陰盛的症狀。來蘇丹的成分中,雄黃、雌黃、砒霜皆具有溫燥、殺蟲、解毒的功效,能夠驅散體內的陰寒之邪,恢復陽氣。配合艾灸氣海、關元等穴位,以及理中湯、四逆湯等溫陽救逆的方劑,可以起到回陽救逆、溫中散寒的作用。
二、久嗽
《普濟本事方》記載了來蘇丹治療「定喘治久嗽」的功效,並詳細描述了其製備方法和用法用量。
治療原理:
久嗽多因肺氣虛弱,或痰濁阻肺所致。來蘇丹中的雄黃、雌黃、砒霜具有解毒、殺蟲、化痰的功效,可能有助於清除肺部的痰濁,緩解咳嗽症狀。但由於藥物毒性較大,需嚴格控制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三、喘證
《雜病廣要》、《傷寒治例》、《古今醫統大全》中提到來蘇丹可用於治療陰毒喘促,從而佐證來蘇丹可以治療陰證喘促。
治療原理:
喘證多為肺氣壅塞,升降失調。來蘇丹用於陰證喘促是因為其組成為熱性藥物,可溫陽散寒,適用於陰寒內盛,陽氣衰微所致的喘促,可以驅除寒邪,恢復陽氣。
總結:
來蘇丹主要用於治療陰毒傷寒和久嗽,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溫陽散寒、驅除陰邪、恢復陽氣來達到治療目的。然而,由於其成分中含有毒性較大的藥物,應謹慎使用,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雌黃、砒霜各等分。
定喘。
上為粗末,入瓷罐內盛,勿令滿,上以新瓷盞蓋頭,赤石脂水調泥合縫,候透乾,以炭火簇罐子,盞內盛清水半盞,水耗再添水,自早至晚後住火,經宿取出,藥在盞底結成,取下藥研細,棗肉或蒸餅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丸,加至5丸,溫湯送下,不拘時候。
忌熱物少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來蘇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來蘇丹, 出處:《本事》卷九。 組成:雄黃、雌黃、砒霜各等分。 主治:定喘。主治:久嗽。
來蘇丹,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硫黃1兩,硝石1兩,太陰玄精石1兩。 主治:陰毒傷寒。傷寒手足厥冷,脈沉細。
來蘇丹,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太陰玄精石1分,硫黃1分,硝石1分,白礬1分,水銀1分。 主治:陰毒傷寒,面青手足冷,身如被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