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捶紙

QIAN CHUI ZH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3.1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13%
胃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千捶紙是一種具有特殊療效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中包含砒霜(As2O3),這在傳統中醫中引起了一些爭議。砒霜在小劑量下被認為具有毒性,但也被視為一種有效的藥物,尤其在某些病症的治療中。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某些皮膚病以及腫瘤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在千捶紙的藥方中,砒霜的使用合理性在於其精確的劑量控制和與其他中藥材的搭配。中醫強調三藥協同的效果,若使用得當,砒霜能夠充分發揮其療效而減少毒性。然而,因砒霜本身的毒性,使用時須經過醫師的精細診斷與處方,並注意使用的安全性和風險。因此,千捶紙的配方需要專業的醫療指導,以確保療效與安全。

千捶紙是一種中藥方劑,常用於治療皮膚病及相關症狀。在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是因為雄黃具有一定的藥理作用和功效。

首先,雄黃具有解毒作用,能夠去除體內的毒素,特別是在皮膚炎症、癤瘡等症狀的治療中,能有效減少炎症反應,促進康復。其次,雄黃在傳統中醫中被認為具有祛風消腫的功能,對於皮膚病的發作有著良好的療效。

不過,需注意的是雄黃含有砷,若使用不當可能對人體產生毒性,因此在臨牀應用時需格外謹慎。專業醫師會根據病人具體情況,合理運用千捶紙方劑,才能實現治療效果的最大化,同時避免可能的副作用。因此,雄黃在千捶紙中的應用,強調了中藥配方中藥物間相互作用的複雜性及必要性。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千捶紙」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文記載,「千捶紙」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楊梅瘡: 楊梅瘡腫起及已潰者,特別是生於肛門周圍,時出腥水,不甚疼痛者。
  • 其他瘡症: 一切潰後久不收口的慢性瘡症,膿水不乾,經久不愈者。

治療原理

「千捶紙」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其兩種主要成分——砒霜和雄黃的藥理作用:

  1. 腐蝕作用: 砒霜和雄黃皆具有強烈的腐蝕作用。

    • 砒霜: 古代醫學認為砒霜能「劫」能「毒」,其強烈的腐蝕性可以快速蝕去瘡瘍表面的腐肉、壞死組織,達到「去腐」的效果。
    • 雄黃: 雄黃亦具有腐蝕性,但較砒霜溫和,能輔助砒霜去除腐肉。
  2. 殺菌作用: 根據古文,「千捶紙」能殺螺旋體,推測其對引起梅毒的螺旋體有抑制作用。

    • 砒霜: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砷劑對某些細菌和寄生蟲有抑制作用。
    • 雄黃: 雄黃亦具有一定的抗菌、抗寄生蟲作用。
  3. 收斂作用: 腐肉去除後,新鮮肉芽組織得以生長,「千捶紙」的收斂作用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 雄黃: 雄黃具有收斂、燥濕的作用,可使膿水減少,促進傷口乾燥。

綜合分析

「千捶紙」通過砒霜和雄黃的協同作用,達到去腐、殺菌、收斂的效果,從而促進楊梅瘡及其他慢性瘡症的癒合。其作用機理可以概括為:

  1. 去腐生肌: 強效腐蝕作用去除壞死組織,為肉芽組織的生長創造條件。
  2. 斂口乾膿: 收斂作用減少膿液分泌,促進傷口乾燥。
  3. 殺菌抗毒: 抑制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進一步發展。

總而言之,「千捶紙」是一劑以外用為主,通過腐蝕、殺菌、收斂等作用,治療楊梅瘡及其他慢性瘡症的有效方劑。其獨特的製備方法(捶打入紙)也便於藥物在患處的局部作用。

傳統服藥法


白砒5分,明雄1錢。
化腐生肌,斂口乾膿。
上為細末,取上好皮紙1張,將藥末勻布紙上,折為十數折,以木槌在紙上捶之,約千餘下,藥即吸入紙層,至轉黃色時為度,收藏備用。
若遇楊梅瘡腫起者,以此紙貼之最佳,其他潰後化腐亦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千捶紙,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白砒5分,明雄1錢。 主治:化腐生肌,斂口乾膿。主治:楊梅瘡腫起及已潰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