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膿散

耳膿散

ER N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0.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4%
肺經 17%
腎經 15%
大腸經 14%
胃經 11%
心經 6%
脾經 5%
膀胱經 2%
肝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耳膿散方劑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收斂生肌: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之效。對於耳部膿液分泌過多、傷口難以癒合的情況,龍骨能幫助收斂傷口,促進癒合,減少膿液分泌。
  2. 鎮靜止痛: 龍骨亦具有鎮靜安神、止痛的效果。對於耳部炎症引起的疼痛,龍骨能起到緩解疼痛的作用,減輕患者的痛苦。

因此,在耳膿散中加入龍骨,能夠起到收斂生肌、鎮靜止痛的雙重作用,幫助治療耳部膿液分泌過多、傷口難以癒合、疼痛等症狀。

耳膿散方劑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

海螵蛸為烏賊的內骨,味鹹、性平,歸肺、腎經。其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耳部膿液分泌,減少炎症擴散;生肌斂瘡作用,可促進創面癒合,修復受損組織。因此,在治療耳部感染、化膿等病症時,加入海螵蛸能幫助止膿、生肌,加速病患康復。

耳膿散中加入青黛,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青黛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結所致的耳部炎症,如耳痛、耳腫、流膿等。

此外,青黛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止住耳部的出血。在耳膿散中加入青黛,可以更好地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收斂止血的作用,有效治療耳部炎症。

耳膿散方劑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癢、燥濕殺蟲的功效,用於治療外耳道濕疹、耳瘡等症。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作用,能使滲出液減少,減輕炎症反應;其燥濕殺蟲的特性,能抑制細菌、真菌等病原體的生長,從而控制感染。

此外,白礬還具有止癢作用,能緩解耳道瘙癢,改善患者的不適感。因此,白礬作為耳膿散方劑中的一味藥材,對於治療耳部濕熱、外耳道炎症等疾病具有較好的療效。

耳膿散方劑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控制耳部炎症引起的瘙癢和分泌物,有助於緩解耳痛及促進傷口癒合。
  2. 燥濕殺蟲:五倍子具有燥濕殺蟲的功效,能有效殺滅耳道中的細菌和真菌,抑制感染的擴散,進而控制耳部炎症。

因此,五倍子在耳膿散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控制炎症、止癢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耳膿散方中包含薄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耳部感染引發的膿腫、紅腫熱痛等症狀,薄荷能有效清熱消炎,緩解疼痛,促進膿液排出。
  2. 疏風散寒,通竅止癢:薄荷亦有疏風散寒、通竅止癢的功效。若耳部感染伴有風寒外襲、耳鳴耳聾等症狀,薄荷能疏散風寒,通利耳竅,改善耳部不適。

總而言之,薄荷在耳膿散方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疏風散寒、通竅止癢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耳部感染引起的各種症狀。

耳膿散方劑中使用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味辛,入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耳部感染引發的腫痛、膿液分泌等症狀,冰片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芳香開竅,通利竅道: 冰片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通利之效。對於耳部疾病,冰片能有效地疏通耳道,促進膿液排出,改善耳鳴、耳聾等症狀。

因此,冰片在耳膿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通利的作用,對於治療耳部感染引發的炎症、疼痛、膿液分泌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耳膿散方劑中加入石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血: 石榴皮性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耳內膿液分泌,減少炎症擴散。
  2. 清熱解毒: 石榴皮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消散耳內熱毒,緩解耳痛、耳鳴等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石榴在耳膿散方劑中發揮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治療耳部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耳膿散] 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耳疳膿水不止」,即耳部化膿性炎症(如慢性中耳炎),症見耳道持續流膿、分泌物稀薄或黏稠,可能伴隨耳內濕癢、腫痛等問題。古籍歸類為「耳疳」「膿耳」,多因濕熱鬱火、腐蝕耳竅,或正氣虛弱、膿液纏綿不愈所致。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收斂燥濕、清熱解毒、防腐生肌為主軸,針對耳道濕熱膿腐而設,配伍邏輯如下:

1. 收斂固澀,止膿燥濕

  • 五倍子(炒黃):澀腸斂瘡,縮減黏膜滲出。
  • 枯礬:燥濕止癢,收斂膿水,爲治耳疳要藥。
  • 石榴花瓣(炙脆):性溫澀,助斂瘡止血。
  • 海螵蛸:吸濕斂瘡,促進黏膜修復。

2. 清熱解毒,瀉火消腫

  • 川雅連:苦寒直折耳竅濕熱,抗菌消炎。
  • 飛青黛:清肝火、解熱毒,抑制化膿。
  • 黃魚齒(燴):傳統用於清熱排膿,民間療法則取其鈣質吸附膿液。

3. 防腐生肌,通竅止痛

  • 梅片(冰片):辛涼透竅,消腫止痛,助藥力滲透。
  • 細薄荷:疏散風熱,輕清上行,緩解耳癢悶脹。
  • 水龍骨(煅):收濕生肌,促進潰瘍癒合(古法用老船底陳年木材,煅後存收澀之性)。

4. 特殊配伍

  • 蛀竹屑:傳統取其疏通孔竅之象,或含竹沥成分輔助清熱。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結合「澀—清—透」三法:

  1. 固澀斂膿以治標,減少分泌物;
  2. 清熱解毒以除濕火病根;
  3. 芳香透竅(冰片、薄荷)引藥上行,兼防收濕太過而留邪。
    全方側重局部外用,通過藥物直接作用於耳道黏膜,達到消炎、乾燥、修復之效,符合中醫「去腐生新」的瘡瘍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水龍骨(煅)1錢,海螵蛸1錢,飛青黛1錢,枯礬3分,五倍子(炒黃)1錢,燴黃魚齒5分,細薄荷5分,梅片3分,川雅連3分,蛀竹屑3分,石榴花瓣(炙脆)1錢。
上為極細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耳膿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水龍骨(煅)1錢,海螵蛸1錢,飛青黛1錢,枯礬3分,五倍子(炒黃)1錢,煅黃魚齒5分,細薄荷5分,梅片3分,川雅連3分,蛀竹屑3分,石榴花瓣(炙脆)1錢。 主治:耳疳膿水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