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聖不老丹

二聖不老丹

ER SHENG BU L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20%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聖不老丹」方劑中加入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側柏葉性涼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之效。方劑中加入側柏葉,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治療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皮膚瘡瘍、目赤腫痛等。
  2. 止血生肌:側柏葉亦有止血生肌之效,可促進傷口癒合。方劑中加入側柏葉,可加速傷口修復,並預防感染,有助於整體的療效提升。

二聖不老丹中加入松香,主要原因如下:

  1. 固澀止瀉:松香性溫燥,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治療久瀉不止、滑脫不固等症狀。二聖不老丹中常加入松香以輔助其他藥物,增強固澀止瀉之效。
  2. 活血止痛:松香亦能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松香可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體而言,松香在二聖不老丹中起到固澀止瀉、活血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聖不老丹」主癩風、麻風及眉髮脫落。癩風(即癘風,類似現代麻風病)屬中醫「大風惡疾」,多因風濕毒邪浸淫血脈,導致皮膚潰爛、毛髮脫落。此方以側柏葉與白松香相配,前者涼血祛風,後者燥濕殺蟲,共奏驅風解毒、涼血生髮之效,故能針對風邪挾濕熱毒祟所致之脫髮、皮膚病變。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側柏葉(酒浸,九蒸九曬)

    • 性味苦澀微寒,入肝、肺、大腸經,傳統用於涼血止血、生髮烏髮。
    • 酒浸增強活血通絡之效,九蒸九曬後減其寒性,使藥性溫和而專注於「通絡祛風」。古代認為反復蒸曬能「引藥入血分」,強化血分風毒之清除。
    • 《本草綱目》載其治「頭髮不生」、「大風癘瘡」,符合本方主治。
  2. 白松香(煮煉九次)

    • 松香(松脂)經多次煮煉後毒性降低,性溫燥,具祛風燥濕、殺蟲止癢之功。
    • 《外科正宗》用以治疥癬風癢,其燥濕之力可除麻風之濕毒,殺蟲之效針對古代認為「蟲蝕臟腑」所致癩病。
    • 多次炮製後,黏膩之性減而藥性純粹,專攻「透表排毒」。

配伍邏輯與潛在機理:

  • 血分風毒並治:側柏葉涼血潤燥,制約白松香之溫燥,共調血分濕熱;白松香外透風毒,側柏葉內清血熱,形成表裡分消。
  • 生髮固本:側柏葉滋養毛竅,松香固護皮膚,古人謂「血足則髮榮,毒去則膚癒」,針對眉髮脫落屬風毒耗血者尤宜。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補中,既能調和藥性,又可緩解松香對胃腸刺激,蜜湯送服更助藥力濡養血脈。

總結:此方以「清血祛風、燥濕解毒」為核心,通過側柏葉與白松香一涼一溫、一潤一燥的配伍,化解風濕毒邪膠結之病機,適用於古代癩風、毛髮脫落等證候,體現「攻邪不傷正」的制方思路。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酒浸,九蒸、曬)、白松香(煮煉九次)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錢,蜜湯送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聖不老丹,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側柏葉(酒浸,九蒸、曬)、白松香(煮煉九次)各等分。 主治:癩風、麻風,眉發脫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