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紅丸

斷紅丸

DUAN 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生》卷八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腎經 20%
肺經 16%
脾經 13%
心經 10%
大腸經 9%
膀胱經 5%
三焦經 3%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斷紅丸中包含側柏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側柏葉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斷紅丸主治血熱妄行,引起各種出血症狀,側柏葉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有助於控制出血。
  2. 收斂固澀: 側柏葉富含鞣質,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出血。斷紅丸中加入側柏葉,可幫助收斂止血,促進傷口修復,達到療效。

總之,側柏葉在斷紅丸中發揮涼血止血、收斂固澀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止血療效。

斷紅丸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肝腎,止血安胎: 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的功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崩漏、胎動不安等症狀,續斷可起到滋養肝腎、固攝血液、安胎止血的作用。
  2.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斷紅丸中其他藥材如阿膠、當歸、川芎等,也具有補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與續斷共同作用,可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續斷的加入對於斷紅丸整體療效的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斷紅丸中加入鹿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腎壯陽,溫陽止血: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止血之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崩漏不止,常因腎虛精虧,陽氣不足所致,鹿茸可溫腎壯陽,補益精血,從根本上改善血虛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痛生肌:鹿茸還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對於月經期間疼痛,或因血瘀導致的經血不暢,鹿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疼痛,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鹿茸在斷紅丸中發揮著補腎壯陽、溫陽止血,以及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功效,起到改善血虛、止血止痛的作用。

斷紅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斷紅丸主要針對血虛寒凝,經血瘀阻所致的崩漏、月經不調等病症,而附子能溫暖子宮,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止血。
  2. 配伍增效:附子與斷紅丸中的其他藥物,如當歸、白芍、川芎等,相互配伍,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附子與當歸、白芍等藥物,可溫補氣血,促進血行,進一步改善血虛寒凝的病症。

斷紅丸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止血安胎: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止血安胎之效。斷紅丸主要用於治療婦女崩漏、胎動不安等症,而黃耆可補益氣血,固攝血脈,進一步加強止血安胎的作用。
  2. 扶正祛邪,提升療效: 斷紅丸中含有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等,其藥性偏於活血化瘀,容易耗氣傷陰。黃耆可補氣扶正,中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提升整體療效。

斷紅丸方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滋陰補血:阿膠性甘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固精益髓的功效。斷紅丸治療婦女月經不調、崩漏不止等症,阿膠能補益血虛,改善血瘀,使經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二、固本培元:阿膠可滋養肝腎,益精血,提高機體免疫力。對於因血虛虧損、肝腎不足導致的月經不調,阿膠可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改善體質,防止疾病反覆發作。

斷紅丸方劑中加入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 文蛤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的功效。斷紅丸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經期不調、赤白帶下等症,文蛤能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有助於改善血熱症狀,促進血液迴圈正常。
  2. 滋陰軟堅: 文蛤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滋陰軟堅、化痰散結的功效。斷紅丸中常加入其他滋陰藥材,如生地黃、白芍等,文蛤的加入可加強滋陰之力,並有助於緩解血熱所致的陰虛症狀。

總之,文蛤在斷紅丸方劑中,起着清熱利濕、滋陰軟堅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血熱妄行、崩漏、經期不調等症的目的。

斷紅丸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止血止痛: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止痛止血的功效。斷紅丸主要用於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而當歸的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功效,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滋陰養血,調和氣血: 當歸能滋陰養血,補益心脾,調和氣血,改善婦女氣血虧虛、面色蒼白、體虛乏力等症狀。斷紅丸中加入當歸,有助於整體方劑的滋補作用,增強療效。

斷紅丸中加入白礬,主要是基於其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其收斂性強,可止血止瀉,並能抑制細菌生長,對於熱毒熾盛、濕熱下注所致的紅崩、赤白帶下、濕疹等症,具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白礬還能燥濕止癢,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等症,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因此,在斷紅丸中加入白礬,可以起到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斷紅丸之傳統古代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腸虛、臟腑久虛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屬氣血雙虧兼下焦虛寒之證。患者面色萎黃、日漸羸瘦,乃因長期失血導致氣血耗損,根源在腎陽不足(「腸虛久虛」)、固攝無力,血不歸經。病機關鍵為 陽虛不攝、血隨氣陷,故需溫補腎陽、益氣固脫以止「斷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陽固脫

    • 鹿茸、附子:鹿茸補督脈、壯腎陽,附子溫命門之火,二者峻補元陽以復固攝之能,從根本止下血。
    • 川續斷:酒浸後增強補肝腎、續筋骨之效,助鹿茸、附子固衝任,治「久虛」之本。
  2. 益氣攝血

    • 黃耆:蜜炙更佳(原方未註明),大補脾肺之氣,升提下陷之血,與當歸合為「當歸補血湯」之意,治氣虛不能攝血。
    • 當歸(酒浸):酒製活血通絡,與黃耆共調氣血,改善「面色萎黃」。
  3. 收澀止血

    • 側柏葉(炒黃):微炒減寒性,既止血又防溫藥過燥。
    • 白礬(枯礬):燥濕收斂,專治腸風下血,直接固澀腸絡破損處。
    • 阿膠(蛤粉炒):蛤粉炒增強止血,滋陰潤燥,防溫藥傷陰血,兼治長期失血之陰傷。
  4. 製劑與服法巧思

    • 醋煮米糊為丸:醋性收斂,助藥力專注止血;米飲送服顧護脾胃,適合「羸瘦」者緩補。

全方配伍精要
以「溫腎陽、益氣血」為核心,佐以收澀止血,標本兼顧。

  • 補瀉並行:鹿茸、附子溫補下元,白礬、側柏葉局部止血,避免純補滯邪。
  • 動靜結合:當歸活血防留瘀,阿膠滋潤制溫燥,契合「久病必瘀」與「血虧陰傷」之變。
    此方體現「善止血者,必治其本」之理,從腎陽與氣血著手,非徒止澀,實為復正統血之劑。

傳統服藥法


側柏葉1兩(微炒黃),川續斷1兩(酒浸),鹿茸1兩(燎去毛,酒煮),附子1兩(炮,去皮臍),黃耆1兩(去蘆),阿膠1兩(銼,蛤粉炒成珠子),當歸1兩(去蘆,酒浸),白礬(枯)半兩。補腎。
上為細末,醋煮米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食前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補益肝腎、固精止血的功效,但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胃腸出血身體消瘦面色發黃

相同名稱方劑


斷紅丸,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四。 組成:側柏葉3錢(炒香),川續斷(酒炒)3錢,鹿茸1具(酥炙)。 主治:下血久不止,虛寒色淡晦。

斷紅丸, 出處:《丹溪治法心要》卷五。 組成:大黃(煨過)3錢,桃仁3錢(去皮尖),當歸半兩,檳榔半兩,皂角仁5錢,黃柏5錢,荊齊穗5錢,枳殼5錢,猬皮1兩(炙),黃連1兩,秦艽1兩,槐角子1兩。 主治:腸風下血,獨在胃與大腸出。

斷紅丸, 出處:《濟生》卷八。 組成:側柏葉1兩(微炒黃),川續斷1兩(酒浸),鹿茸1兩(燎去毛,酒煮),附子1兩(炮,去皮臍),黃耆1兩(去蘆),阿膠1兩(銼,蛤粉炒成珠子),當歸1兩(去蘆,酒浸),白礬(枯)半兩。 主治:補腎。主治:腸虛,臟腑久虛而腸風痔疾,下血不止,或所下太多,面色萎黃,日漸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