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聖散

SHU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1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胃經 33%
肺經 16%
膀胱經 16%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殊聖散方中包含蝸牛,這看似奇特,卻有其藥理根據。

蝸牛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其功效主要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利尿通淋。

  1. 蝸牛富含蛋白質、多種胺基酸、微量元素等,具有滋陰潤燥、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有效緩解熱毒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病症。
  2. 蝸牛的黏液中含有豐富的透明質酸,具有良好的潤滑、修復、抗炎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減輕疼痛。

因此,在殊聖散中加入蝸牛,能發揮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並增強藥方的療效。

殊聖散方中加入瓜蔞,主要是針對其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的功效。瓜蔞性寒味苦,入肺、胃經,能清肺熱,利濕熱,並兼具解毒之效。

當病症出現肺熱咳嗽、痰黃黏稠、咽喉腫痛、口渴便祕、濕熱下注等症狀時,瓜蔞可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緩解病症。同時,瓜蔞還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對於一些由細菌、病毒引起的感染也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瓜蔞在殊聖散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清熱解毒、利濕消腫功效,有助於整體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殊聖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觀《聖濟總錄》、《楊氏家藏方》等古籍記載,殊聖散之主治功效並非單一,而是呈現多樣性,且存在版本差異。此方劑的組成,根據現有資料,僅明確記載了蝸牛與瓜蔞兩味藥材,其功效如下:

  • 蝸牛: 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滋陰降火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處理體內熱毒壅盛所致的病症。利尿消腫則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水分,緩解腫脹。滋陰降火則能平衡陰陽,緩解因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

  • 瓜蔞: 性寒,味苦,具有化痰止咳、清熱涼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化痰止咳作用,可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清熱涼血則能清除體內熱毒,治療熱證;潤腸通便則能改善便祕。古代文獻記載其主治「一切癰疽腫毒不消」,說明其在消腫解毒方面具有顯著療效。

《聖濟總錄》記載殊聖散主治「惡風」,並未詳細說明其所指的「惡風」為何種病症,可能是指感受外邪引起的惡寒發熱等症狀。方中用藥並未記載完全,僅提到「上二十一味」,故無法從藥物角度深入分析其治療「惡風」的機理。

《楊氏家藏方》則記載殊聖散可治療「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痠疼,昏沉睏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等症狀。此處描述的症狀,與感冒、傷寒等疾病的表現相似,可能涉及風寒、風熱或溫病等病機。然而,此方劑的組成與《聖濟總錄》記載的二十一味藥材完全不同,僅列出了白朮、甘草、五味子、石膏、乾薑五味藥材。這意味著兩個古籍記載的「殊聖散」可能並非同一方劑,或者存在不同版本或誤記。

治療原理推測:

基於現有信息,我們可以推測兩種可能的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 若以《聖濟總錄》版本為參考,則推測其主要機理是利用蝸牛和瓜蔞的清熱解毒、利尿消腫功效來治療腫毒、發熱等症狀,並輔以其他十八味藥材來調整整體的臟腑功能,達到平衡陰陽的目的。

  2. 溫陽散寒,解表化痰: 若以《楊氏家藏方》版本為參考,則推測其主要機理是利用白朮、乾薑溫陽散寒,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寒邪所致的頭痛、身痛、倦怠等症狀;甘草、五味子益氣和中,緩解脾胃虛弱;石膏清熱瀉火,以平衡體內陰陽。

由於缺少完整的處方組成和更詳細的臨牀應用記載,以上分析僅為推測,尚需更多資料佐證。不同版本的殊聖散,其組成和功效可能存在差異,需謹慎對待。 要準確理解殊聖散的治療原理,必須深入研究相關古籍,並結合現代藥理學知識進行分析。

傳統服藥法


蝸牛2個(細研),瓜萎瓤彈子大5塊(為末),黃蜀葵花葉(皆可為末)2錢。
上用蜀葵花搗汁,以前藥末和研調粘。
塗瘡上,留口。一日換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鼻塞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癤和癰痲風 [漢生氏病]鼻咽腫瘤鼻咽惡性腫瘤(鼻咽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鼻息肉咳嗽怕冷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殊聖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白礬、膽礬各等分。 主治:牙疼。

殊聖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蝸牛2個(細研),瓜萎瓤彈子大5塊(爲末),黃蜀葵花、葉(皆可爲末)2錢。 主治:一切癰疽腫毒不消。

殊聖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三。 組成:白朮4兩,甘草(炙)4兩,五味子4兩,石膏4兩,乾薑(炮)3兩半。 主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酸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

殊聖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天麻半兩,菖蒲(9節者,米泔浸,焙乾)半兩,何首烏半兩,乳香(研)半兩,菊花半兩,蔓荊實半兩,威靈仙(去土)半兩,地骨皮半兩,仙人骨半兩,胡麻半兩,防風(去叉)半兩,枳殼(去瓤,麸炒)半兩,益母草半兩,烏蛇(酒浸,去皮骨,炙)半兩,小荊子半兩,蒼耳半兩,苦參半兩,丹參半兩,沙參半兩,人參半兩,玄參半兩,紫參半兩,荊芥半兩。 主治:惡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