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散

藿香散

HUO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熱性指數

27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7%
肺經 27%
腎經 16%
胃經 16%
心經 11%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藿香散方劑中包含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解表化濕:藿香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解表化濕、理氣止嘔的功效。其揮髮油中的香豆素類成分能抑制腸胃蠕動,緩解嘔吐,而其辛散之性又能疏散風寒濕邪,故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所致的感冒、嘔吐、腹痛等症。

二、芳香闢穢:藿香散中加入藿香,更重要的作用是其芳香闢穢的功效。藿香氣味芳香,可抑制細菌生長,並能改善胃腸道菌羣失衡,故能防治因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

藿香散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1. 扶正祛邪:藿香散以解暑化濕為主,但濕邪重則易傷脾胃,導致氣虛。人參性溫,補氣固表,可扶正祛邪,避免暑濕之邪傷及脾胃。
  2. 升陽益氣:暑濕傷脾,脾陽不振,易致倦乏力、腹瀉等。人參補脾益氣,可升陽健脾,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暑濕之邪。

總之,藿香散加入人參,是為了在清暑化濕的同時,補益脾氣,扶正祛邪,提高療效,達到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藿香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化濕: 藿香散主治暑濕所致的感冒、腹瀉等症狀。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利濕,有助於化解暑濕之邪,配合藿香、佩蘭等藥物,達到清熱解暑、化濕止瀉的效果。
  2. 利水滲濕: 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配合藿香、厚朴等藥物,共同達到祛除濕邪、通暢氣機的效果。

茯苓在藿香散中,起到健脾利濕、利水滲濕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藿香散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基於其辛溫芳香,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1. 助藿香驅邪止嘔: 藿香散以藿香為主藥,辛涼解暑,化濕止嘔。丁香辛溫芳香,可助藿香散寒解表,並溫胃散寒,協同驅除外邪,止嘔止瀉。
  2. 溫中理氣,助消化: 丁香能溫中理氣,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食積不消等症狀,配合藿香散的整體功效,增強其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藿香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其病機核心在於小兒脾胃運化失司,氣機升降失常。因小兒臟腑嬌嫩,脾胃未充,若乳食不節或外邪侵襲,易致中焦壅滯,清陽不升則瀉,濁陰不降則吐;氣機郁滯化熱,故時有身熱。本方立意調和脾胃、止吐瀉、兼顧外邪或痰濕等兼證,為小兒虛弱夾滯之證而設。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臣佐使剖析

    • 君藥:藿香葉
      性辛微溫,入脾胃經,芳香化濕、醒脾和中,兼解表邪。針對脾胃濕滯、氣機不暢所致嘔吐腹瀉,能升降氣機,化解濕濁。
    • 臣藥:人參、白茯苓
      • 人參補益脾肺之氣,助脾胃運化,針對「脾胃虛弱」之本。
      • 茯苓健脾滲濕,與人參協同補而不滯,導濕下行以止瀉。
    • 佐藥:丁香
      辛溫降逆,溫中散寒,善止胃氣上逆之嘔吐,與藿香葉相配,一升一降,調和胃氣。
  2. 加減法配伍邏輯

    • 傷風熱加生薑:取生薑辛散解表、和胃止嘔,助藿香透邪外達。
    • 作驚加羌活、防風:風藥疏肝解表,既治驚風痰擾,又疏泄肝氣犯胃之勢。
    • 痰逆加半夏、生薑:半夏化痰降逆,生薑制其毒性,共治痰濕上逆之嘔吐。
  3. 整體治療原理
    全方以「扶正祛邪」為綱,標本兼顧。透過藿香、丁香調氣機,人參、茯苓補脾虛,形成「芳香化濕—益氣健脾—降逆止嘔」的協同作用。針對小兒易虛易實、易寒易熱的特性,加減法靈活調整,兼顧外感、痰濕、驚風等變證,體現中醫「隨證治之」的辨證思維。

總結
藿香散以調理脾胃氣機為核心,補瀉兼施,尤適宜小兒虛中夾實之證。其組方簡煉而層次分明,反映古代醫家對小兒生理病理的精準把握。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1分,人參1分,白茯苓1分,丁香1錢。
若傷風熱,加生薑1片;作驚,加羌活、防風各半寸;有痰逆,加湯洗半夏1片,生薑3片,煎如前。
上為細末。
每服1大錢,水半盞,煎至3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溫燥之性,因此不宜長期服用。此外,本方中含有丁香,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不宜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胰臟炎霍亂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胃潰瘍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細菌性食物中毒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藿香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高良薑半兩,藿香半兩。 主治:瘧疾。

藿香散,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厚朴1兩,藿香葉1兩,生薑1兩,陳橘皮1兩,半夏1兩,甘草1兩。 主治:瘧吐下之後。

藿香散, 出處:《慈幼新書》卷九。 組成:茯苓、紫蘇、藿香、蒼朮、陳皮、厚朴、桔梗、半夏、甘草、大腹皮。 主治:感冒,兼痰嗽氣壅。

藿香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藿香、人參、茯苓、白芷、威靈仙、甘草、桔梗各等分。 主治:和氣安胎,利胸膈。主治:婦人妊娠,噎塞阻食。

藿香散,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藿香葉1分,人參1分,白茯苓1分,丁香1錢。 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乳食不調,時作身熱,或吐或瀉不定。

藿香散,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藿香1兩,厚朴1兩(去粗皮,薑汁炙令香熟),甘草3分(炙),官桂半兩(去粗皮),青皮3分(湯去瓤,細切,麸炒)3分,乾薑1兩(炮),枇杷葉1分(炙去毛)。 主治:消食,進飲食,化冷痰。主治:霍亂。脾胃氣虛弱,嘔吐不食;脾胃虛寒,痰盛,嘔吐不止,飲食不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