麝香散

麝香散

SHE XI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9

熱/寒比例

極寒 (0.1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大腸經 17%
腎經 13%
脾經 12%
膀胱經 9%
肺經 8%
心經 7%
胃經 4%
小腸經 4%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麝香散中含有麝香,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特點:

  1. 開竅醒神:麝香氣味芳香,性溫走竄,能迅速穿透血腦屏障,直達腦部,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因氣血運行不暢、神志昏迷等症狀,麝香散中以麝香開路,引導藥力直達病竈,迅速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
  2. 活血止痛: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麝香散中以麝香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達到止痛的效果。

總之,麝香散中加入麝香,不僅能迅速改善患者的意識狀態,更能有效緩解疼痛,提高療效。

麝香散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引經導藥: 皁莢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破積消癥、行氣止痛之效。其辛溫之性可助麝香散中其他藥物引導藥力直達病所,提高藥效。
  2. 增強活血化瘀: 皁莢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與麝香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麝香、乳香、沒藥等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行通暢,緩解疼痛。

總而言之,皁莢在麝香散方劑中起到引經導藥、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麝香散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利用其瀉熱解毒的功效。輕粉為硃砂煉製而成,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在麝香散中,輕粉與麝香、冰片等藥物合用,可發揮以下作用:

  1. 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發熱疼痛等症狀,輕粉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消腫止痛:對於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輕粉可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總之,輕粉在麝香散中的加入,是為了增強藥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麝香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收斂,能有效止血止痛,且可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配合麝香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快速止住外傷出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2. 抑制細菌: 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抑制傷口細菌感染,防止感染加重,確保傷口安全癒合。

白礬與麝香的配伍,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外傷出血、腫痛、感染等症,提高治療效果。

麝香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配方多用於治療各種疼痛症狀,如關節炎、跌打損傷等。在麝香散的組成中,包含了一味藥材「苦楝皮」,這主要是因為苦楝皮具有良好的殺蟲、解毒與止痛效果。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苦楝皮性寒味苦,歸肝、脾經,能夠清熱燥濕、驅蟲止癢。

在麝香散的應用上,加入苦楝皮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止痛功能,對於因風濕熱毒所導致的疼痛更是有著獨特療效。此外,苦楝皮還能幫助改善局部循環,促進患處的康復。因此,在治療由風濕或外傷引發的紅腫熱痛時,苦楝皮的存在讓麝香散更加全面且有效。總體來說,將苦楝皮納入麝香散之中,是基於其藥性的考量,旨在提升方劑對疼痛症狀的緩解作用,同時兼顧消炎、解毒等多方面效益。

麝香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在其古方中確實有記載使用水銀作為成分之一。水銀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具有特殊的療效,例如用於解毒、殺菌或是治療某些皮膚病等。然而,現代醫學已明確指出水銀具有高度毒性,長期接觸或攝入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包括神經系統損傷、腎臟功能衰竭等問題。

在古代,由於對化學物質及藥物毒性的認識有限,人們往往根據經驗和傳統來使用各種藥材,包括水銀。隨著科學進步與臨床實踐的累積,現代中醫已經不再建議使用含有水銀的方劑,以避免潛在的健康風險。對於麝香散這樣含有水銀的古方,當代醫學界更傾向於進行成分調整,去除有毒成分,保留其療效部分,確保患者安全。因此,在使用任何古方時,都應該由專業的中醫師指導,並基於現代醫學知識進行適當的調整。

麝香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作用。麝香散主治熱毒熾盛、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皮膚瘙癢等症。黃柏在方劑中可以清熱解毒,並配合麝香等藥物共同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麝香散」主治「齒齦損爛及走馬疳」,是中醫古籍中針對口腔潰瘍、牙齦腐爛及急重症「走馬疳」的外用方劑。走馬疳為古代小兒急症,多因熱毒熾盛或氣血虧虛,導致口腔黏膜、牙齦迅速潰爛壞死,狀如馬奔之速。此方以局部外用法,直接作用於患處,清腐蝕瘡,兼止痛斂瘡。

組成邏輯與功效推理

  1. 硇砂(4錢)

    • 性味鹹苦辛溫,具強力腐蝕消積之效,外用能化腐生肌。
    • 古籍載其「破瘀散結,去惡肉」,在此方中主要用於清除腐敗組織,促進瘡面新生。
  2. 砒(3字,即微量)

    • 砒石(砷霜)性熱辛酸,有大毒,但微量外用可殺蟲蝕瘡。
    • 古代常用於頑固性瘡瘍,以其劇毒之性「以毒攻毒」,抑制潰瘍蔓延,但須嚴格控制劑量。
  3. 麝香(少許)

    • 芳香走竄,能開竅辟穢、活血散結,並引藥透達病所。
    • 與硇砂、砒配伍,增強穿透力,助藥效深入瘡底,同時緩解疼痛。

治療原理

此方以「腐蝕去腐」為主,配伍「辛香透絡」為輔:

  • 去腐生新:硇砂、砒直接蝕除壞死組織,清除局部熱毒瘀滯,為後續癒合創造條件。
  • 通絡止痛:麝香辛香行散,改善局部氣血壅滯,緩解疼痛,並助藥力滲透。
  • 侷限毒性:全方為外用散劑,僅少量摻瘡,避為古人對砒毒性的謹慎應用,強調「不可嚥了」,僅限局部起效。

總結

「麝香散」體現中醫外科「祛腐為先」的治療思路,針對急重症口腔潰瘍,以峻藥攻邪,快速控制病情。其組方邏輯明確,但毒性較強,現代應用須審慎辨證,不可輕率內服。

傳統服藥法


硇砂4錢,砒3字,麝香少許。
上為細末。
先以帛抹口,每用少許摻之。口齒疳瘡皆可用。不可咽了,咽了只是吐人耳。用之無有不效。大人用1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貝爾氏癱瘓痔瘡麻痺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癤和癰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軟性下疳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麝香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一。 組成:真麝2錢,真香油2兩。 主治:卒中風。瘖啞,倒地不省,左右癱瘓,口眼歪斜,諸藥未服者。

麝香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六。 組成:麝香1分(細研),皂莢子2兩(炒黃細研,搗末),膩粉1錢(分),鉛霜半兩。 主治:瘰病夾風毒壅熱。咽喉腫滿,胸膈不利。

麝香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四。 組成:麝香1分,雄黃1分,白礬(燒灰)1分,石膽1分,川升麻1分。 主治:牙齒腫痛,日夜不止,齒齦爛臭;急疳,口中及齒齦腫,並口鼻有瘡。

麝香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麝香1分(研),豬牙皂角3挺(燒存性用),膩粉10兩,密佗僧1兩,白礬2兩,苦楝根白皮1兩,綠礬1兩半(同白礬杵碎入铫子內,枯了用),水銀10兩,黃柏1兩。 主治:齒齦損爛及走馬疳。

麝香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七。 組成:麝香1分(細研),黃丹1兩(微炒),定粉1兩(微炒),蛇蛻皮灰1分,夜明沙1分(微炒),蘆薈1分(細研),蝸牛殼1分,訶黎勒半兩(煨,用皮),黃連1分(去須,微炒),沒石子1分。 主治:小兒內疳。下痢不止,肌體消瘦,諸治未癒。

麝香散, 出處:《傳家秘寶》卷下。 組成:沉香半兩,白朮半兩,人參3分,肉豆蔻5個,槟榔3分,木香半兩,官桂3分,陳橘皮3分,枳殼3分,荊三棱3分,草豆蔻3分,厚朴半兩,丁香半兩,訶子半兩,茯苓半兩,益智半兩,青橘皮半兩,蓬莪朮半兩,甘草1兩,乾薑1分,鬱李仁(湯浸去皮,放乾,研如膏,入白面1大匙,鹽水和餅子,煿令黃香熟用)。 主治:氣勞及一切痞氣,胸膈膺脅疼痛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