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逡巡散
QUN XU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傳信適用方》卷二引李武仲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39.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逡巡散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高良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嘔吐等症,高良薑能溫中散寒,使寒邪散去,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 助藥力: 高良薑能增強其他藥物的藥力,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例如,高良薑與其他溫中散寒藥物配合使用,能更有效地驅散寒邪,達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目的。
逡巡散中包含全蠍,乃因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的功效。
全蠍擅長於治療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肢體麻木 等症,而逡巡散所治病症大多涉及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故以全蠍為藥,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達到止痛的效果。此外,全蠍亦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消除體內積熱,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逡巡散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要針對「風牙」症狀,即因風邪侵襲或風火相搏所致的牙痛及腮頰腫痛。古代文獻記載其特點為:
- 新久風牙皆治:無論新發或久病之風邪牙痛均適用。
- 疼痛劇烈:強調「疼腫不可忍」,顯示對急性劇痛之速效性。
- 局部腫脹:兼治牙齦連及腮頰部位的腫痛,反映風邪壅滯經絡的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味配伍分析
高良薑
- 性味辛熱,歸脾、胃經
- 傳統作用:溫散沉寒痼冷,開鬱止痛
- 治牙邏輯:其辛烈之氣能透達齒齦,驅散風寒邪氣;溫熱之性可暢通血脈,「擦令熱透」加強局部氣血流通以止痛。
全蠍(乾品焙用)
- 性味辛平有毒,歸肝經
- 傳統作用:息風止痙、通絡止痛
- 治牙邏輯:
- 風性上攻,蠍善走竄,能搜剔齒齦風邪
- 其通絡作用可解除牙齦筋絡痙攣性疼痛
- 焙後減毒存性,專攻止痛效捷
(二)配伍互動機制
- 辛熱 + 辛竄協同:
良薑溫通為基,全蠍走竄為用,形成「溫散—搜剔」雙重路徑,針對風邪夾寒或鬱久化熱的複合病機。 - 局部刺激效應:
手指蘸藥摩擦至熱,借藥力與物理刺激使毛竅開泄,引邪出表(吐涎為驗效標準),符合「在上者因而越之」的治法。
(三)病機對應原理
- 風邪特性:風性善行數變,易致突發性劇痛。方中全蠍專治風動,良薑辛散,正合「風者辛以散之」之則。
- 氣血壅滯:局部腫痛屬氣血不通,二藥相伍能開氣閉、散血結,此即「通則不痛」的體現。
- 涎出為驗:風痰上攻為病標,吐涎乃邪有出路之象,鹽湯漱口既可潔淨創面,又取鹹能軟堅、助消腫之效。
此方簡峻力專,體現古代「單方治大病」的用藥思路,對風邪襲絡型牙痛具速效性,其作用層次先開皮毛、次通經絡、終驅邪外達,符合外治法「藥捷徑而效速」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高良薑1塊(約2寸許),乾全蠍1枚(瓦上焙乾)。
上為細末。
以手指蘸藥於齒患處,須擦令熱透。須臾吐得少涎,以鹽湯漱口。
風牙:鮑子明,常患風牙,腮頰腫痛不能忍。予以此方授之,出涎數口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逡巡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二引李武仲方。 組成:高良薑1塊(約2寸許),乾全蠍1枚(瓦上焙乾)。 主治:新久風牙,疼腫不可忍;腮頰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