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棗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能補脾益氣、燥濕利水,與大棗的補中益氣、養血安神功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
- 固護脾陽: 大棗湯常用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各種症狀,而白朮能固護脾陽,防止脾陽虛衰,進一步提升大棗湯的療效。
大棗湯以大棗為主要藥材,乃因其性味甘溫,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之功效。
大棗能補益脾胃,增強消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有助於改善氣虛、脾虛所致的乏力、倦怠、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大棗富含維生素C,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等作用,能緩解因氣血不足、心神不安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因此,大棗湯以大棗為主要藥材,既能補益氣血,又能緩和藥性,適用於多種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棗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原方記載主治「四肢腫滿」,屬水濕停滯、肺氣不宣之證。水濕泛溢肌表則四肢腫脹;肺主通調水道,若肺氣壅滯或虛弱,水道失司,可致水液停聚。此外,方中多味藥物兼具「潤肺」「止心痛」之功,推測此方亦可用於肺燥陰傷兼水停之證,症見咳嗽、胸悶、呼吸不利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臣佐使分析
君藥:大棗、麻黃、石膏
- 大棗(30枚):甘溫補中,益氣生津,緩和藥性,與麻黃配伍可防其過汗傷正。
- 麻黃(3兩):宣肺利水,開腠理以散表邪,通調水道而消腫滿。
- 石膏(8兩):清泄肺熱,制約麻黃之溫性,協同通調水液代謝。
臣藥:杏仁、紫菀、百部、羊腎
- 杏仁(3兩):降氣止咳,助麻黃宣降肺氣以行水。
- 紫菀、百部:潤肺化痰止咳,針對肺氣壅滯之咳嗽。
- 羊腎(3枚):補腎益精,助氣化以利水消腫,契合「腎主水」理論。
佐藥:人參、萎蕤、麥門冬、五味子
- 人參(3兩):益氣生津,防宣散過度耗氣。
- 萎蕤(玉竹)、麥門冬:養陰潤肺,治肺燥陰傷。
- 五味子(1兩):斂肺止咳,防麻黃宣散太過。
使藥:通草、竹瀝、薑汁、蜜
- 通草(3兩):淡滲利水,引濕邪從小便出。
- 竹瀝、薑汁、蜜:化痰和中,調和藥性,兼顧護胃。
(2)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宣肺行水」為主軸,結合「補氣養陰」「化痰利濕」之法:
- 宣肺氣以通水道:麻黃、杏仁開宣肺氣,恢復肺之通調功能,使水濕下輸膀胱。
- 清熱養陰以潤燥:石膏、麥門冬、萎蕤清熱滋陰,針對肺熱陰傷之咳嗽。
- 補益脾腎以固本:人參、大棗補脾益氣,羊腎補腎,助水液代謝。
- 化痰利濕以治標:紫菀、百部、通草、竹瀝化痰滲濕,直接祛除病理產物。
三、推理擴展功效
除「四肢腫滿」外,此方組合可能適用於:
- 肺熱陰傷兼水停:咳喘痰黏、胸悶心悸、肢體浮腫、小便不利。
- 上焦鬱熱、下焦不足:肺氣壅滯化熱,兼腎虛氣化無力,形成本虛標實之證。
總結:大棗湯通過宣肺、益氣、養陰、利水多層次作用,調節水液代謝,尤其適合肺氣不宣、氣陰兩傷所致之水腫與咳喘。
傳統服藥法
大棗30枚,杏仁3兩(去皮尖),人參3兩,紫菀2兩,萎蕤3兩,麥門冬3兩(去心),百部3兩,通草3兩,石膏8兩,五味子1兩,羊腎3枚(去膏),麻黃3兩(去節)。潤肺,止心痛。
上切。
以水1鬥,煮取2升5合,去滓,下蜜3合,生薑汁3合,淡竹瀝3合,更上火煎取3升,分3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棗湯,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白朮3兩,大棗3枚。 主治:四肢腫滿。
大棗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大棗15枚,黃耆4兩,附子1枚,生薑2兩,麻黃5兩,甘草1尺。 主治:歷節疼痛。
大棗湯, 出處:《醫心方》卷二十一引《小品方》。 組成:大棗100枚,黃耆3兩,膠8兩,甘草1尺。 主治:婦人五崩,下赤、白、青、黃、黑。
大棗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大棗30枚(擘),石膏3兩(劈),白薇2兩,前胡2兩,人參2兩,防風2兩,桂心1尺,甘草1尺(炙)。 主治:虛煩短氣,氣逆胸滿,上熱下冷。
大棗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麥冬1錢,石菖蒲6分,浮小麥6合,棗仁1錢半,茯神1錢半,天冬1錢,柏子仁3錢,大棗10個,甘草6分,白芍1錢,元參5錢,黃芩1錢,竹茹1錢,當歸1錢。 主治:婦人臟躁,妊娠無故悲泣。
大棗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大棗、浮小麥、麥冬、人參、川芎、當歸、竹茹、茯苓、茯神、陳皮、熟地、香附、白芍、黃耆。 主治:養心血,滋肺金,肅清上焦,安胎定神。主治:妊娠無故終日悲泣,或獨居一室,喜笑不休,狀如鬼祟所附,或驚悸數發,此由臟燥故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