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丹

中金丹

ZHONG JIN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二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4.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4%
胃經 34%
肺經 10%
心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金丹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氣: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中金丹方劑多用於治療氣虛、血虛、心悸氣短、神疲乏力等症狀,人參可以補益元氣,提升人體正氣,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2. 扶正固本:中金丹方劑多用於慢性病的治療,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人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抵禦外邪入侵,促進疾病康復。

中金丹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源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

白朮味甘苦,性溫,歸脾、胃經。其健脾益氣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燥濕利水作用有助於去除體內濕氣,治療水腫、泄瀉等疾病。止汗作用則可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

中金丹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濕困脾胃、水濕停滯等症狀,白朮的藥性正好可以針對這些病症,起到補脾益氣、利濕消腫的功效,因此被列入方劑之中。

中金丹方劑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1. 補益脾胃,調和藥性: 大棗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中金丹方劑多以辛燥之品為主,加入大棗可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調和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
  2. 增強藥效,促進療效: 大棗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機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並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進一步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金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中金丹主調「胃氣久虛」與「正氣不足」所致的多種複雜病症,其主治範圍廣泛,涵蓋以下三類核心病機:

  1. 脾胃虛弱,運化失常

    • 主治「宿食不消、心下急滿、腹脅脹痛、洩瀉吐利、惡聞食氣」,此因脾胃氣虛,無法運化水穀,導致積滯、脹滿與濕濁內停。
    • 棗肉與白朮協同健脾益氣,人參補元氣以助脾胃升降,改善消化功能。
  2. 外感風濕與氣血失調

    • 針對「風寒濕痹、風水腫滿、風眩頭痛、目中冷淚」,此為正氣不足(衛陽虛弱)兼外邪侵襲,氣血不通或水濕泛溢。
    • 白朮燥濕利水,人參扶正祛邪,合而緩解因虛致實的風濕症狀。
  3. 氣血虛損與慢性勞傷

    • 用於「五勞七傷、筋骨軟弱、腰膝疼痛、溫瘧寒熱久不癒」,此屬長期氣血耗傷,元陽不振,無力驅邪或濡養筋骨。
    • 人參大補元氣,白朮健脾生血,棗肉滋養營血,共奏補虛固本之效。

此方特點在於標本兼顧,既能健脾消食治標,又能補氣固本,適用於虛實夾雜、病程纏綿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劑量特點

  • 人參(3分):為君藥,用量最輕但性效專猛,主補五臟元氣,振奮脾陽,助脾胃運化水穀。
  • 白朮(3兩):為臣藥,量大專攻健脾燥濕,既能止瀉,又能利水消腫,兼祛痰濕。
  • 棗肉(4兩):為佐使藥,用量最大,甘緩滋潤,調和脾胃之氣,緩解人參、白朮之燥性,並製丸賦形。

2. 配伍邏輯

  • 補氣與健脾協同:人參補氣推動脾胃功能,白朮健脾祛濕以助運化,二者一升一降,恢復中焦樞紐。
  • 燥潤平衡:白朮性燥,易傷陰津,配伍棗肉之甘潤,可防過燥,適合長期虛損調理。
  • 丸劑緩圖:製為梧桐子大丸劑,以米飲送服,符合「虛證宜緩補」原則,逐步恢復胃氣。

3. 治療原理推演

  • 益津暖胃:人參生津,棗肉養胃陰,白朮健脾,共奏溫補脾胃而不耗陰液之效。
  • 消谷嗜食:通過補氣(人參)與祛濕(白朮),改善胃虛納呆,促進食慾。
  • 去痰:白朮燥濕化痰,人參補氣以杜絕痰濕生成之源,標本同治。

此方體現「補中有消」的思維,通過補益正氣間接解決痰、食、濕等病理產物,適用於慢性病調理,尤其脾胃虛弱兼外感或內傷雜病者。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分,白朮3兩,棗肉4兩。益津暖胃,去痰,消谷嗜食。
上為細末,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脾虛泄瀉者慎用。

相關疾病


頭痛消化不良梅尼爾氏病肺結核坐骨神經痛瘧疾心內膜炎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

相同名稱方劑


中金丹,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人參3分,白朮3兩,棗肉4兩。 主治:益津暖胃,去痰,消谷嗜食。主治:胃氣久虛,宿食不消,心下急滿,腹脅脹痛,泄瀉吐利,惡聞食氣;風寒濕痹,風水腫滿,風眩頭痛,目中冷淚,自汗亡陽;或五勞七傷,筋骨軟弱,腰膝疼痛;或溫瘧寒熱,山岚瘴氣,經久不癒。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