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疔內消散

化疔內消散

HUA DING NEI X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19%
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11%
腎經 5%
大腸經 5%
小腸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皁莢,是基於其消腫解毒的藥性。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

皁莢的消腫解毒作用,對於疔瘡的紅腫熱痛具有良好的療效。其清熱解毒之性,可清熱解毒,消散疔瘡,內消散之名亦由此而來。此外,皁莢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有助於疔瘡的癒合。

「化疔內消散」方劑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消腫。對於疔瘡腫毒等外感熱毒所致的病症,金銀花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毒,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金銀花亦可內服,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癤腫瘡瘍等病症,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化腐生肌的效果。

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知母味苦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功效。化疔內消散用於治療疔瘡腫毒,知母可清泄體內熱毒,降低炎症反應,防止病情加重。
  2. 涼血止痛:知母還能涼血止痛,對於疔瘡腫毒伴隨的紅腫熱痛等症狀,知母可起到緩解疼痛、消腫止痛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知母在化疔內消散方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起到治療疔瘡腫毒的功效。

「化疔內消散」方劑中加入川貝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發的熱毒壅盛、痰濁內阻,川貝母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促進瘡瘍消退。
  2. 潤肺止咳,宣肺利咽: 川貝母亦有潤肺止咳,宣肺利咽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腫痛等症狀,川貝母可有效緩解,提升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

化疔內消散方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引起的熱毒熾盛、紅腫疼痛,天花粉能有效清熱解毒,消散腫毒,緩解疼痛。
  2. 利濕退黃,化瘀生肌:天花粉兼具利濕退黃、化瘀生肌的功效。對於疔瘡腫毒導致的局部紅腫、化膿、潰瘍等症狀,天花粉能促進膿液排出,利濕退黃,加速傷口癒合,促進組織再生。

化疔內消散方中包含穿山甲,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穿山甲性味辛、涼,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腫痛,尤其是內陷或毒氣難以透出者,穿山甲能幫助活血化瘀,促進毒氣排出,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解毒散結:穿山甲性寒,善於解毒,能將疔瘡的毒素化解,並促進其消散。對於疔瘡久治不愈、毒氣積聚者,穿山甲能幫助散結解毒,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穿山甲,可以有效地促進瘡瘍的消退,達到內消的效果。

化疔內消散方中包含白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白芨性寒,味苦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疔瘡初起,熱毒熾盛,紅腫疼痛等症狀,白芨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收斂止血,促進癒合:白芨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化膿潰爛的疔瘡,白芨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創面癒合。

因此,白芨作為化疔內消散方中的一味藥,能有效清熱解毒、生肌止痛、收斂止血,促進疔瘡的化解和癒合。

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疔瘡初起,常伴有紅腫熱痛,乳香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引導藥力直達病竈: 乳香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部位,提高藥效。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可加強消腫止痛、化解毒邪的作用,促進疔瘡的癒合。

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化疔內消散主治癰疽疔瘡,常伴有熱毒壅盛、血脈瘀阻等症狀,赤芍能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有助於消除局部紅腫熱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充血。
  2. 活血化瘀: 赤芍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消除炎症反應導致的組織充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加速傷口癒合,防止病變加重。

化疔內消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半夏味辛、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緩解疔瘡引起的紅腫熱痛等症狀。
  2. 燥濕止癢:半夏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濕邪,緩解疔瘡引起的瘙癢。

此外,半夏還可配合其他藥物,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使化疔內消散的療效更佳。

化疔內消散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甘草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緩和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黃連、黃柏等性寒苦,易傷脾胃。甘草性平味甘,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解毒護胃:甘草具有解毒作用,可以解毒藥物中的毒性,保護脾胃不受傷害。同時,甘草也能緩解因藥物刺激引起的胃部不適,提高藥物安全性。

「化疔內消散」方劑中加入「紫河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氣血,扶正祛邪: 紫河車性溫,味甘鹹,入肺、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益氣養血之效。對於疔瘡毒邪入侵,耗傷正氣的情況,紫河車可起到補益氣血、扶正固本的作用,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抵抗毒邪入侵。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紫河車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加速瘡瘍癒合。對於疔瘡引起的紅腫疼痛,紫河車能起到消腫止痛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疔內消散」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醫宗金鑑》,主治「疔瘡初起」。疔瘡為熱毒熾盛、氣血壅滯所致,發病急驟,易化膿潰爛,甚則毒邪內攻。本方以清熱解毒、消散腫結為主,力圖在疔瘡初起時阻截病勢,避免惡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解毒

    • 金銀花:清熱解毒,為治瘡瘍要藥。
    • 紫河車(蚤休):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善療疔毒惡瘡。
  2. 活血散結、消腫排膿

    • 皂角針:穿透力強,促膿潰散結。
    • 穿山甲:通經活絡,消腫排膿。
    • 乳香赤芍:活血止痛,改善局部氣血壅滯。
  3. 化痰散結

    • 半夏(《金鑒》作當歸):燥濕化痰,若換當歸則側重活血養血。
    • 貝母天花粉:清熱化痰、散結消腫。
  4. 滋陰清熱、生肌斂瘡

    • 知母:清熱瀉火,兼滋陰潤燥。
    • 白及:收斂生肌,助傷口修復。
  5. 調和諸藥

    • 甘草:緩和藥性,解毒和中。

三、配伍特點

  • 以「清解+活血+化痰」為主軸,針對疔瘡熱毒、氣血瘀滯、痰濕凝聚之病機。
  • 水酒同煎,酒性辛散,助藥力透達病所。

四、治療原理推論
疔瘡初起屬陽證,熱毒蘊結肌膚,氣血受阻。本方通過清熱解毒直折火勢,活血散結以通壅滯,輔以化痰防止毒邪纏綿,共奏「內消」之效,使腫痛消散於未成膿之際。

總結
此方為「消法」代表,體現中醫「既病防變」思想,側重截斷疔瘡發展,適用於熱毒壅盛而正氣未虛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皂角針1錢,金銀花1錢,知母1錢,貝母1錢,天花粉1錢,穿山甲1錢,白及1錢,乳香1錢,赤芍1錢,半夏1錢,甘草1錢,紫河車1錢。
水、酒各1茶鐘,煎1半,量病上下,食前後服之。
方中半夏,《金鑒》作「當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疔瘡初起。但本方性味偏寒,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化疔內消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皂角針1錢,金銀花1錢,知母1錢,貝母1錢,天花粉1錢,穿山甲1錢,白及1錢,乳香1錢,赤芍1錢,半夏1錢,甘草1錢,紫河車1錢。 主治:疔瘡初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