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寧心之功效。桂附苓烏湯方中,桂枝、附子溫陽化氣,但容易耗傷津液,而茯苓能健脾利濕,防止藥物燥烈傷脾,使藥性更平和,且有助於水濕代謝,改善體內水液平衡。
2. 寧心安神:茯苓具有安神作用,能減輕心悸、失眠等症狀。桂附苓烏湯主治心悸、失眠、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症,茯苓加入其中,能更好地改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增強療效。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功效。桂附苓烏湯以溫補脾腎、化濕止瀉為主,加入澤瀉可助其利水滲濕,避免溫補之品壅滯水濕,更能發揮溫補的效果。
- 調和藥性:桂附苓烏湯中桂枝、附子溫燥,茯苓、烏藥偏於燥性,加入澤瀉可使其寒涼之性中和燥性,避免燥熱傷陰。同時,澤瀉亦可引導藥力下行,使藥性更為平和。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助陽化氣之效。此方以桂枝配伍附子,溫陽散寒,並助附子回陽救逆,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邪阻滯導致的陽氣不足、氣血運行不暢等症狀。
- 調和營衛,協調陰陽: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與茯苓、烏藥等藥材共同作用,協調陰陽,使寒邪散去,陽氣恢復,達到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的功效。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桂附苓烏湯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肢冷畏寒等症。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可溫煦脾腎陽氣,驅散寒濕,改善陽虛之症。
- 助陽化氣:桂附苓烏湯中的茯苓、澤瀉等藥物利水滲濕,但容易損傷陽氣。加入乾薑,可溫陽化氣,避免利水藥物過度耗損陽氣,維持脾腎陽氣的正常運作,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方中因桂枝、茯苓、烏藥等藥性偏寒,需附子溫陽以助其發揮作用,避免寒涼之氣損傷陽氣。
- 助苓桂化氣利水: 茯苓、桂枝善於利水消腫,但若陽氣不足,水濕難以化解。附子溫陽化氣,能促進茯苓、桂枝利水消腫的作用,增強療效。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本培元,止汗安神: 龍骨性平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補益心腎、固澀止汗的功效。桂附苓烏湯中以桂枝、附子溫陽補虛,茯苓、烏梅健脾利濕,但若患者體虛氣弱,易汗出、心神不安,則需加入龍骨固本培元,防止藥效散失,並安定心神。
- 鎮靜安神,緩解焦慮: 龍骨能鎮靜安神,緩解焦慮不安,與桂枝、茯苓配伍,可更好地起到補益心脾、安神定志的作用。對於因脾虛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的患者,龍骨的加入能有效改善症狀,提高療效。
桂附苓烏湯中加入牡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滋陰潛陽,安神定驚: 牡蠣性寒鹹,入肝、腎經,有滋陰潛陽、軟堅散結之效。桂附苓烏湯以溫陽利水為主,但部分患者可能伴隨心神不寧、失眠等陰虛火旺之症狀。牡蠣的加入,可平衡溫燥之性,滋陰降火,安定心神,改善失眠,協調藥性,使湯劑功效更趨完善。
二、重鎮安神,止嘔降逆: 牡蠣味鹹,可重鎮安神,並能降逆止嘔。桂附苓烏湯主治脾腎陽虛、水腫等症,部分患者可能出現噁心嘔吐、心悸不安等症狀。牡蠣的加入,可增強其安神定驚、降逆止嘔之效,緩解患者不適,提升藥效。
中藥方劑「龍眼湯」的組成中包含柴胡,因為柴胡具有疏肝解鬱、和解表裡的功效。柴胡能調節肝氣,減輕肝鬱氣滯引起的胸脅疼痛、煩躁易怒等症狀,還能和解表裡,適用於表邪未解、裡熱已成的症狀,有效治療感冒發熱、寒熱往來。此外,柴胡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有助於治療中氣不足引起的脫肛、子宮下垂等症狀。加入柴胡可使「龍眼湯」在疏肝解鬱方面的效果更加顯著,對於因肝鬱氣滯引起的不適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附苓烏湯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消渴,飲一溲二」,即中醫所述之「下消」證,屬腎陽虛衰、固攝無權之症。患者表現為大量飲水卻尿量倍増(尿液清長),伴畏寒、腰膝酸軟、精神萎靡等陽虛之象,其病機核心為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液直趨下焦而排出。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固攝」為主軸,結合利水、收澀之法,諸藥配伍層次如下:
溫補腎陽(治本)
- 附子、乾薑:大辛大熱,溫補命門之火,助腎陽恢復氣化功能,使水液得以蒸騰布散,而非直走下焦。
- 桂枝:通陽化氣,輔助附子推動陽氣運行,兼能溫通經脈,化解陽虛寒凝。
利水滲濕(治標)
- 茯苓、澤瀉:導水下行,然非單純利尿,而是配合溫陽藥「通調水道」,使過剩水液從正途排出,避免泛濫成飲。
固攝收澀(防脫)
- 煅龍骨、煅牡蠣:質重沉降,煅後增其收澀之力,固攝腎中精氣與津液,減少漏泄(如多尿、遺精等),與附子共呈「溫陽固脫」之效。
益精養陰(佐制)
- 首烏(制):蒸製後性偏溫潤,補肝腎、益精血,既可防陽藥之燥烈傷陰,又能填補下元虧虛,契合消渴久病陰陽兩傷之機轉。
三、全方功效推論
此方通過溫陽化氣、利水固澀雙向調節,使腎陽得補、水液得控,改善「飲一溲二」之症。其配伍特點在於:
- 溫陽不助水:桂枝、茯苓、澤瀉相配,使水濕得化而不滯留。
- 固攝不戀邪:龍牡收澀與利水藥並用,防閉門留寇。
- 陽中求陰:首烏滋養,寓「陰中求陽」之意,適合陰陽兩虛之慢性消渴。
此方體現中醫「治消渴需從腎論治」之思想,尤其針對腎陽虛衰、固攝失職之證型。
傳統服藥法
茯苓3錢,澤瀉3錢,桂枝3錢,乾薑3錢,附子3錢,龍骨3錢(煅,研),牡蠣3錢(煅,研),首烏3錢(蒸)。
水煎大半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消渴病人,小便量多,一天小便達10次以上,每次小便量達200毫升以上。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附苓烏湯, 出處:《四聖心源》卷五。 組成:茯苓3錢,澤瀉3錢,桂枝3錢,乾薑3錢,附子3錢,龍骨3錢(煅,研),牡蠣3錢(煅,研),首烏3錢(蒸)。 主治:消渴,飲1溲2。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