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萸湯

桂萸湯

GUI Y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3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0%
肺經 18%
胃經 17%
腎經 11%
肝經 11%
心經 6%
大腸經 4%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萸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桂萸湯主治寒濕凝滯、脾胃不和之證,而半夏性溫,味辛,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它能有效清除濕濁之氣,並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寒濕凝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能降胃氣,止嘔逆,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胃氣上逆、噁心嘔吐也有較好的療效。桂萸湯中加入半夏,不僅能化痰止咳,還能緩解胃氣上逆的症狀,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桂萸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點考量:

一、溫中散寒: 桂萸湯主治寒濕凝滯,致使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效果,能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腹痛。

二、調和藥性: 方中桂枝、吳茱萸辛溫燥烈,易傷陰耗氣。生薑性溫,能緩解桂枝、吳茱萸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更利於藥效發揮。

桂萸湯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桂萸湯中加入陳皮,可助於理氣降逆,消除脾胃氣滯,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更好地促進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
  2. 調和藥性:陳皮性溫和,可以調和藥性,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降低藥物副作用。桂萸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芍藥等,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負擔,加入陳皮可起到緩和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

桂萸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絡的功效。桂萸湯主要用於治療腎陽虛、脾陽不足導致的寒濕症,肉桂能溫補腎陽,促進脾胃運化,散寒止痛,協同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2. 引藥入腎: 肉桂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藥效,尤其是對於治療腎陽虛、腰膝酸冷等症狀,肉桂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

桂萸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歸脾、胃、肝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此外,吳茱萸亦能行氣止痛,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疼痛,如腹痛、頭痛等亦有緩解效果。

因此,在桂萸湯中加入吳茱萸,旨在增強其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功效,更全面地治療相關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萸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主證範疇
本方主治「胸滿氣噫,下部冷,臍腹(疒丂)痛」,屬中焦氣機壅滯兼下焦虛寒之證。

  • 胸滿氣噫:中焦寒濕阻滯,胃氣不降,痰飲上逆,故胸膈痞滿、噯氣頻作。
  • 下部冷,臍腹痛:下焦陽氣不足,寒邪內凝,氣血不通,致臍腹冷痛(「(疒丂)痛」指冷痛拘急)。

此證病機為「上實下虛」——中焦痰濕鬱滯,肝胃氣逆(實);下焦陽虛寒盛(虛)。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藥物配伍及劑量特點

  1. 生薑(6兩)
    • 重用為君,辛溫散寒、和胃降逆,化飲止嘔。生薑量獨重,直破中焦寒濕之結。
  2. 半夏(2兩)
    • 化痰燥濕,降逆止噫,協生薑開結消痞,針對「胸滿氣噫」之主證。
  3. 陳皮(4兩,去白)
    • 理氣化濕,助半夏宣通氣機,去白(去除內層白色橘絡)專攻行氣,避免甘緩滋膩。
  4. 吳茱萸(50粒,湯泡)
    • 溫肝暖胃,散下焦陰寒,止臍腹冷痛,引濁陰下行,與生薑形成「辛開苦降」之勢。
  5. 桂(1兩)
    • 溫助腎陽,散寒通脈,協吳茱萸溫補下元,兼通上焦陽鬱。

劑量比例
生薑>陳皮>半夏>吳茱萸>桂,凸顯「急治其標」(散寒化飲)為主,兼「緩治其本」(溫補下元)。

治療原理

  1. 升降並調
    • 降逆:半夏、生薑降胃氣、化痰飲,治胸滿噯氣。
    • 升陽:桂、吳茱萸溫升下焦陽氣,散寒止痛。
  2. 寒濕同治
    • 生薑、陳皮辛溫化濕,吳茱萸苦溫燥濕,協力祛中下二焦寒濕。
  3. 標本兼顧
    • 中焦痰氣壅滯為標(重用薑、夏、陳皮),下焦陽虛為本(輕用桂、萸),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邏輯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結構類似《傷論》吳茱萸湯(吳萸、生薑、人參、大棗)與二陳湯(夏、陳、苓、草)之合方化裁,但更側重:

  • 無補益藥(如人參、甘草):純攻邪而無守,適合實寒證非虛寒。
  • 無甘緩藥(如大棗):避免礙濕,專於辛散溫通。

潛在應用

  • 寒濕型胃痛、疝氣(少腹冷痛)、痰飲嘔吐等,屬「肝胃寒逆,中下焦同病」者。

方義核心
以辛溫藥群「通陽破陰」,調暢三焦氣機,使上逆之氣得降,下陷之寒得散。

傳統服藥法


半夏2兩,生薑6兩,陳皮(去白)4兩,桂1兩,吳茱萸(湯泡)50粒。
上(口父)咀。用水十升,煮取4升,空心食前,分5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下垂噯氣

相同名稱方劑


桂萸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七十三。 組成:半夏2兩,生薑6兩,陳皮(去白)4兩,桂1兩,吳茱萸(湯泡)50粒。 主治:胸滿氣噫,下部冷,臍腹(疒丂)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