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附湯

果附湯

GUO F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4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0%
胃經 20%
腎經 20%
心經 20%
脾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果附湯中加入草果,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草果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草果能有效改善。
  2.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草果氣味芳香,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釋放和吸收,提高藥效。同時,草果還能改善其他藥材的口感,使藥物更容易服用。

果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補火、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脾腎陽虛、寒凝血脈所致的肢體厥冷、腹痛、腰膝冷痛等症狀,附子可溫暖陽氣,驅散寒邪,起到溫通經絡、止痛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果附湯中其他藥物如肉桂、乾薑等亦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與附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寒凝血脈、脾腎陽虛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果附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核心病機:脾陽虛衰,寒濕內阻
此方主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脾寒瘧疾不癒」,其關鍵在於「寒」與「虛」兩大特徵:

  1. 寒象突出:症狀以「振寒少熱」「單寒」或「面青」為主,反映陽氣不足,陰寒內盛,瘧邪伏於太陰(脾),未能透達。
  2. 脾陽虛損:久瘧不癒損傷脾陽,導致「不食」「大便溏洩」;「小便反多」為腎氣不固之象,提示脾病及腎,陽虛不能制水。

此證屬「陰瘧」範疇,病位在脾,兼涉腎陽,治需溫補脾腎、散寒化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附子(炮,去皮臍)

  • 溫補元陽: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峻補脾腎之陽,針對「振寒」「面青」等陽虛陰寒之證。
  • 助氣化:通過溫腎陽以助脾土運化,改善溏泄、小便異常。

2. 臣藥:草果仁

  • 燥濕辟穢:草果辛溫燥烈,專入脾胃,能化太陰伏匿之寒濕,截瘧除痰,解決「寒濕內阻」之病機。
  • 醒脾開鬱:其芳香之性可醒脾開胃,改善「不食」症狀。

3. 佐使:生薑、大棗

  • 生薑:助附子、草果散寒,兼和胃止嘔,協調中焦。
  • 大棗:補脾益血,緩和附子之烈性,防溫燥傷陰。

配伍特點

  • 剛柔相濟:附子溫陽(剛)、草果燥濕(烈),佐以薑棗調和(柔),避免溫燥太過。
  • 標本兼治:附子治本(補陽)、草果治標(截瘧化濕),共奏「溫陽散寒、健脾截瘧」之效。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雖主治瘧疾,然其「溫陽化濕」核心機制,可類推用於:

  1. 寒濕霍亂:嘔吐腹瀉、四肢逆冷者。
  2. 陰證水腫:脾腎陽虛,水濕泛溢之證。
  3. 寒凝痛證:寒濕痺痛、脘腹冷痛等。

原理總結:以溫補先天(腎陽)與後天(脾陽)為根基,佐以燥濕截瘧,使陽氣復、寒濕去,則瘧邪自退。

傳統服藥法


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上(口父)咀。每服半兩,水1盞,加生薑7片,大棗1個,煎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大便溏神經性厭食症心絞痛瘧疾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嗜眠症(嗜睡症)風濕性心臟病怕冷怕冷顫抖

相同名稱方劑


果附湯, 出處:《醫學綱目》卷十六。 組成:附子、草果、良薑各等分。 主治:寒氣心痛。

果附湯, 出處:《袖珍》卷一引《濟生》。 組成:草果仁、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 主治:氣虛瘧疾,寒多熱少,或單寒者。脾寒瘧疾不癒,振寒少熱,面青不食,或大便溏泄,小便反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