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律散
TONG L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張渙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1)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桐律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桐律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等症,黃柏可以清熱燥濕,消腫止癢,達到治療目的。
- 解毒止癢: 黃柏能解毒止癢,對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有較好的療效。桐律散中包含黃柏,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瘙癢,促進皮膚病的癒合。
桐律散方劑中加入文蛤,主要考量其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利濕: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解毒消腫之效。桐律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諸症,如小便不利、口苦咽乾、舌苔黃膩等。文蛤的清熱利濕作用,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解濕熱,改善病症。
- 軟堅散結:文蛤還具有一定的軟堅散結作用,可緩解因濕熱蘊結導致的腫塊、硬塊等症狀。桐律散中其他藥材如牡蠣、海螵蛸等,也具有軟堅散結作用,文蛤的加入,可增強藥效,共同達到化解結塊、改善病症的效果。
桐律散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功效。其富含的僵蠶素能抑制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可有效緩解因風熱、痰火、肝風內動等引起的各種痙攣、抽搐症狀,例如小兒驚癇、成人癲癇等。
2. 化痰散結:白僵蠶亦可化痰散結,對於痰熱壅盛、氣機阻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其能疏通經絡,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因此,白僵蠶在桐律散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有效發揮其清熱息風、化痰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桐律散中加入硃砂,乃因其鎮心安神之效。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能清心火,鎮心神,用於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癲狂妄言等症狀。
此外,硃砂還有解毒之功,能化解藥物毒性,提高藥效。桐律散中可能含有其他較為燥熱的藥材,加入硃砂可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
桐律散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通絡止痛: 麝香性溫通陽,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桐律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疼痛、風寒溼痹等症,麝香可協同其他藥材,疏通經絡,緩解疼痛,促進損傷恢復。
- 引藥入經: 麝香氣味芳香,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穿透力和滲透性,幫助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作用。同時,麝香也能起到引藥入經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提升療效。
桐律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桐律散所治之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冰片可有效緩解炎症,消散腫脹,減輕疼痛。
- 芳香開竅,醒神止痛: 冰片氣味芳香,可通過鼻腔吸入,起到開竅醒神、止痛的作用。對於一些因熱毒閉竅導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冰片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冰片在桐律散中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開竅醒神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桐律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桐律散為外用散劑,主治「口瘡」。此處「口瘡」泛指口腔黏膜潰瘍、腫痛、糜爛等病症,中醫多歸因於火熱上炎、濕熱蘊結或虛火上浮所致。方中藥物以清熱解毒、斂瘡生肌、消腫止痛為主,契合口瘡局部紅腫熱痛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核心藥物分析
- 梧桐律:性味未明,然古方多用以清熱燥濕,推測其具消炎斂瘡之效,針對口瘡濕熱。
- 黃柏(蜜炙):苦寒清熱、燥濕解毒,蜜炙後緩和燥性,增強滋潤作用,適用於黏膜潰瘍。
- 蛤粉:鹹寒清熱,傳統用於斂瘡止血,助消腫生肌。
- 晚蠶蛾(微炒):性溫,《本草綱目》載其可止血消腫,炒後減其辛散,協同他藥消炎。
佐使藥物強化
- 朱砂(水飛):甘微寒,清心解毒,外用可鎮痛防腐,針對口瘡熱毒。
- 麝香:辛香走竄,活血散結、消腫止痛,促進局部藥物滲透。
- 龍腦(冰片):辛涼宣散,清熱生肌,外用能迅速緩解灼痛感,兼引藥直達病所。
配伍邏輯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主軸,佐以「活血消腫」與「斂瘡生肌」:- 梧桐律、黃柏、蛤粉清熱燥濕,治本於濕熱火毒;
- 朱砂、冰片、麝香局部消炎止痛,治標於潰瘍疼痛;
- 晚蠶蛾炒用緩和藥性,兼止血生肌,助瘡面修復。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結合苦寒清熱與辛香透散,既能抑制局部發炎,又能促進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適用於實熱型口瘡(伴隨明顯紅腫、灼痛)。其治療原理在於:
- 直接抗菌消炎(黃柏、朱砂);
- 降低黏膜滲出(蛤粉、梧桐律);
- 止痛生肌(麝香、冰片)。
外用散劑形式,使藥力集中作用於患處,符合傳統「局部用藥」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梧桐律1分,黃柏(蜜炙)1分,蛤粉1分,晚蠶蛾1錢(微炒,上藥搗羅為細末,次用後藥),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1錢(研),龍腦半錢(研)。
上研勻。
每用少許,摻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桐律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四引張渙方。 組成:梧桐律1分,黃柏(蜜炙)1分,蛤粉1分,晚蠶蛾1錢(微炒,上藥搗羅爲細末,次用後藥),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1錢(研),龍腦半錢(研)。 主治:口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