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折桂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折桂散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帶下病,黃柏可清熱利濕,抑制濕熱的滋生,同時亦能止帶止癢,改善病患症狀。
- 固澀止瀉: 黃柏亦有固澀止瀉之功,有助於治療因濕熱下注引發的腸道不適,如腹瀉、便溏等。折桂散中加入黃柏,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收斂固澀,止瀉止帶的功效,全面改善病患的整體狀況。
折桂散中加入文蛤,主要是基於其清熱利濕及化痰止咳的作用。
文蛤性寒,味甘鹹,入肺、胃經,具有清熱利濕、化痰止咳、解毒的功效。在折桂散中,文蛤與其他藥材配合,能有效清熱利濕,化解痰濕,緩解因濕熱痰阻引起的咳嗽、胸悶等症狀。此外,文蛤還能輔助其他藥材,起到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折桂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其祛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後的乾燥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其善於祛風止痙,可治療風痰阻絡、肢體麻木、口眼歪斜等症狀。折桂散旨在疏肝理氣、祛風止痙,白僵蠶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祛風止痙的功效,並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折桂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兒口瘡、口吻病」,即小兒口腔黏膜潰瘍(口瘡)及口角炎(口吻病)。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病症多因心脾積熱或虛火上炎,導致黏膜破損、紅腫疼痛。方中藥物以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為主,符合小兒口瘡「熱毒腐蝕黏膜」的病機特點。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分析
- 梧桐律:清熱解毒,傳統用於濕瘡潰爛,能收濕斂瘡,直接修復黏膜損傷。
- 黃柏(蜜炙):蜜炙緩其苦寒,保留清下焦濕熱之效,針對心脾熱毒上攻口腔。
- 蛤粉:清熱化痰,外用可吸收瘡面滲液,助潰瘍乾燥癒合。
- 晚蠶蛾(微炒):活血散結,《本草綱目》載其治「金瘡、瘡瘍」,可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速修復。
佐使藥配伍
- 朱砂:清心解毒,鎮靜安神,中醫理論認為口瘡與心火相關,朱砂可「引熱下行」。
- 麝香、龍腦:辛香走竄,能開竅辟穢、消腫止痛,穿透黏膜以增強藥效,且緩解疼痛。
三、方劑作用推論
全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收斂生肌」與「活血止痛」:
- 清熱層面:黃柏、梧桐律直折火勢,蛤粉輔助清熱化痰。
- 修復層面:晚蠶蛾活血、蛤粉收濕,共建黏膜修復環境。
- 增效層面:麝香、龍腦引藥直達病所,朱砂兼顧心神安定(符合小兒易驚特性)。
四、傳統應用思維
此方體現「外治直達」的用藥思路,針對小兒服藥困難,改為外摻患處,直接作用於熱毒腐蝕之黏膜。其組方簡練,兼顧清熱、斂瘡、止痛,符合古代兒科「療效迅捷、用藥輕靈」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梧桐律1分,黃柏(蜜炙)1分,蛤粉1分,晚蠶蛾1錢(微炒)。
上為細末,次用朱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一錢研、龍腦半錢研,共研勻。
每用少許,摻貼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折桂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 組成:梧桐律1分,黃柏(蜜炙)1分,蛤粉1分,晚蠶蛾1錢(微炒)。 主治:小兒口瘡口吻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